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VIP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

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手指与书页摩擦,闪出温柔的火花,时光如小鹿般雀跃,匆匆流逝,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泛黄了书页。时光转瞬即逝,毫不留情地封印了成长走过的道路,岁月

如微风拂过,不留一丝痕迹。从前的一切早已在暄嚣中落下维幕。一代天骄、一世

英雄的壮举早已销声匿迹,谁会再去倾听那千古英雄声嘶力竭的悲叹,又有谁会体

会他们的功败垂成?只有书籍,将这轰轰烈烈的场面毫无保留地载入史册,让历史

成为后人的教训。

(1)给加点字注音。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3)下列短语与“销声匿迹”结构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摩肩接踵B.暴风骤雨C.瞬息万变D.强词夺理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项是()

A.抗疫英雄们临危受命,义不容辞地奔赴抗疫一线,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抗疫“特

种兵”。

B.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小羊肖恩》的无声动画表演,窗边突然划过一道

闪电,满屋漆黑,剧情戛然而止。

C.他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从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

D.呼市网红街开放以后,人们便接踵而至。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电影《长津湖》讲了一个志愿军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让人不禁潸然泪

下。

B.“关注食品安全,共创和谐家园”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

护。

C.故乡是最温暖的无数游子心目中的字眼。

D.希望大家在写文章时表达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三、名著阅读

4.“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

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

活面前不颓废。”

(1)上面文段是一位英国记者问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以______________为作品书

名时他回答的话,他的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_____________这一

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2)根据名人事迹,补全下面对联。

上联:搏命运风浪,奏悲壮乐曲(贝多芬)

下联:______________(奥斯特洛夫斯基)

四、句子默写

5.根据课文默写。

(1)《关雎》中,从听觉角度表现河岸鸟鸣的美好场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

(5)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6)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6.“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最近,一首《我是云南的》爆火,

引得央视点名,各地网友纷纷模仿,就连老外也被洗脑了。在人们为故乡打CALL

的同时,也展示着各地生动有趣的方言,用家乡话来介绍自己,带火一座城。与此

同时,在网络上也展开了有关方言的大讨论。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1楼:我发现我女儿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竟然不会讲本地话。记得我们小时候,

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

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

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现在,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

在家里也讲普通话,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2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方言太土了,他们听不懂,还是

说普通话好。

3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4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咱们西部区的方言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

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摘自“E网论坛”,有删改)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

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

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86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