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pdf

(新教材适用)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文化自觉”论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

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

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

长的共处原则。下列对“文化自觉”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②主要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②与材料无关。③④符合题意。

2.我们要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之不断创新发展,以“和而不同”“兼收

并蓄”的胸怀走向世界。“和而不同”指的是()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求同存异

B.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在逐渐融为一体

D.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和而不同”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而不同”是指既能和其他民族

的文化和谐相处,又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故选A项;B项指向兼收并蓄,排除;C项说法错误;D项

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存在相容之处。

3.有文化学者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继承。这是因为()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

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③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④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②④正确。

4.近几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元素节目广受好评。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掀起了全社

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和中国历史的热潮。这说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②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够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

自信③只有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传统文化才能继承、发展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和中国历史的热潮,满足了人们的

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①②当选。③表述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5.国家典籍博物馆陆续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雕版印刷、古籍装订、剪纸等互动体验公益课程,让青

少年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的恒久魅力。举办这一活动能()

①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②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让学生感受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④增强青少年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这一活动旨在让中小学生体味中华文化,举办这一活动能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二、非选择题

6.文化自信,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

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

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与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众多,促进了中华文化远

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

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

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

理解、融合、创新。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当代价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2****7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