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说课.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抓住诗歌教学内蕴开启诗意人生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和思乡为主题的现代经典诗歌。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0月,当时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歌唱祖国,歌唱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编者把它安排到第一单元第一课,其导引作用和显著地位可见一斑。

作为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颂的名篇,《我爱这土地》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生死眷恋,形式简洁,寓意深厚。它巧妙地使用了象征手法,为物象赋予自己深挚的情感,在所描写的对象前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写作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意境较为深远。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已学过11首中外现代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诗歌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本诗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叙事性作品、诗歌等文学作品,阅读欣赏目标方面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依据课程标准目标、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文教学要求,确定本课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体会朴实语言蕴含丰富意象、表达深切感情的特点。

3.能够进行较为简单的改写、仿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关键诗句。

2.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难点的设想是结合社会背景介绍、反复诵读、交流合作、学生交流合作等,引导大部分学生初步认识和逐步理解。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下三种:

1.举一反三法

本文是学生九年级下册接触到的一首新诗,能否上得扎实有效,关系到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方法和能力。我总认为,能够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语文,热爱语文的前提就是比较充分地认识语言的魅力、语文的魅力。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巧妙的学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举一反三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每一个学习的环节中,都加入一定的拓展,由课内引向课外,让此文章成为学这一类文章的基础。

2.板块式教学法

本文利于使用板块式教学法,这样思路清晰,授课环节清楚。本课设计三大板块,分别是:深情地诵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在每个板块学习之后,引领学生用另外的学习材料巩固所得,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问题教学法

本诗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又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如果老师不加以点拨,学生可能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层面。所以,本文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体悟,从而与朗读教学配合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学生和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本课学习就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给学生以及时的启迪和帮助,促使他们能够自己阅读、感悟和体验。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

三、学法分析

1.朗读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演变为熟练,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机巧,具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创新能力也就在其中了。我想,这就是德国狄兹根所言,“重复是学习之母”的道理吧。诗歌是最值得朗读的艺术!要在朗读训练、朗读体味中尝试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从而提高修养,涵养心灵,培养气质,养成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习该诗,要反复朗读,例如学生个体自读、小组互读、提出问题思考促读、范读或者引领学生们设计朗诵形式诵读。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2.背诵法

结合诗句内容、意象、句式特点等,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记忆、背诵诗歌,学习一些记忆、背诵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文档评论(0)

techinf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