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docx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减负”不仅指作业减负,而且要求精准施教。目前,大多数教学仅仅停留在低阶思维能力(记忆、理解、应用)的重复学习上,教师没有从根本上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实施精准施教。高效灵动的数学课堂必须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思维培养优势,精准施教,引导学生开展高阶思维学习。

一、精心设置问题,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是问题设计。问题精准,才能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才能减负提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中各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重难点精准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多角度深入分析、判断、探究,大胆探疑释疑,从而逐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师:“你们懂得围个三角形吗?请拿出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学具。”

生:“只有两根小棒,但是三角形有三条边?”

师:“如果只给你两根小棒,怎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思考):“可以把其中一根剪断,这样一共有三根,就可以了。”

师:“你打算剪哪一根呢?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把长的一根剪开是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但是如果把短的一根剪开,则不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情况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情况则不可以围成三角形,也就是说,它们的结果不同。”

师:“此时,你们心里是不是浮现一个大问号呢?那你们想问什么呢?”

生:“只有把长的一根剪开才有可能围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围成的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师:“对了,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呢?你们问得真好。请你们把刚才的作品每4人一组,摆在一起,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尝试着解决你们心中的疑惑。把发现写在记录单上。我这里也有两根小棒,分别是17cm和9cm,依据你们刚才分析的经验,我该剪哪根呢?“

生:“剪长的,17cm。”

师:“把17分成15和2。”

生:“虽然15+2>9,但是这三根小棒并不能围成三角形,也就是说这样剪是不对的,要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可以。显然只考虑一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不够的。”

师:“把17分成13和4。”

生:“虽然13+4>9、13+9>4,但是9+4=13也是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怎么剪就能一次成功呢?”

生(思考、顿悟):“那我们只要考查三角形两条短边的和是否大于最长的边就行了。要把17分成11和6或分成10和7或8和9都可以。”

上述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在不断质疑释疑的操作过程中,经历了分析、判断、推理等深度思考,准确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精准施教中得到了培养。

二、创设思辨机会,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就要精准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从低阶思维的听得懂、说得来提升到高阶思维的讲得明、理得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准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辨,通过生生、师生的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习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特意设计了“130÷20=?”一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结果如下:

生A:130÷20=6余1;生B:130÷20=6余10。

这时,教师把握住机会,进行因势利导,于是有了新的生成。

教师问:“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你赞同哪一种呢?”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认为余数是1,有的认为余数应该是10,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处在困惑中。教师就此精准追问:“为什么余数是10而不是1呢?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在学生思维进行碰撞之后,让双方各派代表阐述理由。学生1说:“从竖式中可以看出,这道题可以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把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变成13除以2,商是6不变,所以余数1是对的。”学生2说:“我反对!我觉得可以用验算来看看答案是否正确,把20乘6的积再加上余数,要等于被除数才对,而第一个算式的余数是1,120+1不会等于130,证明是错的。”学生3说:“我赞同她的意见。我们也可以把被除数减去除数和商的积,看会不会等于余数,130-20×6=10,所以余数1是错误的……”

在双方的争辩中,多数学生开始意识到验算可以检验计算的正确性。此时的学生已是听得懂、讲得来了,那么他们能够讲得明、理得透吗?于是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教师问:“刚才两位同学都是用验算的方法说明余数是10才是对的。但是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对余数是10的道理仍旧有些困惑,谁能够把其中的道理讲得更清楚明白呢?”学生沉默。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我们把题目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比如一瓶洗发水的售价是20元,妈妈有130元,这些钱能买多少瓶洗发水,还剩下多少元?你能结合题目讲清余数是10的道理吗?”话音刚落,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