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学习理论变革.ppt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字化学习理论的变革汇报人:徐瑞苓

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e-Learning1.0e-Learning1.0是将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和建构主义、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等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发展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e-Learning1.0注重强调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强化,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和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改革。终身学习理论强调,e-Learning1.0的学习方式可以从“知识的习得”到为学习者提供成长的机会”,e-Learning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不再单纯是习得知识的功利化过程,而同时是一个陶冶性的、促使人不断成长的过程。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e-Learning1.0强调学习将随时与人为伴,学习将渗透到人们的工作中和生活中,学习设备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网络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重量轻、体积小的移动设备都可以用于学习。学习将不再有时间上的限制,人们可以把零碎时间用于学习;学习不再受地点的制约,人们可以在任何场合(甚至在移动中)进行学习。

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苏格拉底、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康德(1724一1804)、凯利(G.A.Kelly)

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泛在学习理论泛在学习(U-Learning),又名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泛在学习(U-learning)是数字学习(e-learning)的延伸,克服了数字学习的缺陷或限制。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学习(M-Learning)逐渐引入泛在学习体系。泛在学习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这与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学校进行学习或通过网络获取学习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泛在学习的目标就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更有效的学生中心教育。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所有的实际空间成为学习的空间。知识的获得、储存、编辑、表现、传授、创造等的最优化的智能化环境将提高人们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e-Learning2.0e-Learning2.0的提出者斯蒂芬·唐斯(StephenDownes,2005)认为e-Learning2.0意味着“学习者为中心”、“沉浸式学习”、“联结学习”、“基于游戏的学习”、“非正式学习”和“移动学习”。布伦特·斯科琳克(BrentSchlenker,2008)认为,e-Learning2.0是指通过数字化的链接和同伴协作,在Web2.0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者通过自主搜索信息、创建内容和协作学习,从而满足学习需要实现学习。在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时代,e-Learning2.0意味着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和使用社会性软件为学习提供服务,进行自我导向的、自主的、创新性的、交互式的、协作式、建构式的学习。数字化学习对于教育变革所产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运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来改善学习质量,以促进资源与服务的获取和远程的交流与合作,保证了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由地获取在线数字资源。

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弱连接理论由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1983)提出的弱连接理论将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强连接表现为规律而连续,弱连接则表现为零散而无序,并作为不同的社会领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桥梁而存在。在e-Learning2.0环境中,基于社会网络的学习,即强连接可靠而稳定,在强连接的关系中,可以有更多机会进行知识点的深入探讨;基于学习社区的学习,即弱连接则是覆盖范畴相当广的外围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构成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带来意料之外的信息,为获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