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整合.docx

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整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整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一、政权更替

1、三国鼎立,魏蜀吴。

2、西晋统一

(1)八王之乱,削弱中央集权,北方遭破坏,导致北方长期战乱。

(2)五胡内迁:民族融合与民族矛盾交织。

3、东晋十六国,分裂、动荡;前秦曾短暂统一;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4、南北朝并立,北魏曾统一北方,进行汉化和封建化改革,推动社会转型。

5、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

二、门阀士族

1.特点:魏晋时期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世家大族。

(1)政治上:世代担任重要官职,把持朝政;等级严格,标榜门第。

(2)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发展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不向国家缴纳租赋。

(3)社会生活上:社会地位高人一等,排除庶族寒门。

2.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选官制度,各地设中正官查访评定推举人才,逐渐以门第为标准,被士族把持。

三、南方经济开发

1.原因:

(1)生产力发展。(根本)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技术,充实劳动力;(主要)

(3)自然条件优越;

(4)南方相对安定;

(5)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2.表现:土地面积增加;作物品种增加;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繁荣。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

(1)政治上:迁都洛阳,减轻变法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学习汉族官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依据人口和年龄授田(无主荒地),收取租调。

(3)文化上:穿汉服、改汉姓、讲汉语。与汉族通婚,尊崇儒学。

(禁胡服、断北语、禁北葬)。

2.影响:

(1)缓和矛盾,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2)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3)促进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扩大儒学影响力。

(4)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汉化,推动社会转型。

(5)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政权更替

(一)隋朝

1、建立:杨坚581年建立,定都长安;589年统一全国。

2、建设:广建仓库(政府建设与民间义仓相结合);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开通大运河影响:贯通南北水运交通;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3.隋朝灭亡

(1)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滥用民力,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2)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二)唐代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都城为长安。

2、初期建设

(1)贞观之治: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政治开明局面。

(2)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繁荣。

(3)开远盛世:唐玄宗时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古代盛世归纳

(1)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①吸取前代教训。

②社会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③统治者的个人才能,勤于政事。

④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政治上:改革机构,整顿吏治,重用贤才,虚心纳谏,民族政策开明,对外政策开放。

经济上:发展生产,减轻负担,轻徭薄赋,奖励农桑。

文化上:发展文化,重视教育。

(2)盛世的相似表现

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思想活跃,教育发展,文化艺术繁荣。

(3)盛世的认识:盛世之下,仍然存在剥削压迫和社会矛盾,甚至农民起义。

3、唐朝灭亡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者沉湎享乐,政治腐败。

(2)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4)农民起义加速瓦解。

二、隋唐的民族政策(开明,多样,灵活务实)

1、武力征服(突厥);

2、设专门机构管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友好交往、会盟(主流)。

4、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经济文化交流)

5、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自主管理(靺鞨)。

6、唐太宗对沙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被称为“天可汗”(体现华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三、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

1、原因:地方节度使权利扩大,藩镇割据。

2、影响:一方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藩镇割据,削弱国力,阻碍和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安史之乱是唐代由胜转衰的标志。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藩镇从经济、军事等方面支持朝廷,藩镇之间相互牵制在较长时间内未形成绝对力量,藩镇割据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后期的统治。

四、隋唐的经济

1、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唐代曲辕犁是古代犁耕技术成熟的标志;筒车汲水灌溉);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扩大。

2、手工业:纺织业私营规模扩大(官营占主导);陶瓷业,白瓷、青瓷、唐三彩(陶器)

3、商业:

(1)实行坊市制,“坊”是住宅区,“市”是贸易区,贸易有严格的时间、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