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的由来(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线谱是一种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乐谱。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通过不断演变、改革而成。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的长短。六七世纪时,欧洲东、西方教会都在歌词的上方加注纽姆符,这些符源自古希腊作诗法所用的记号,其中影响音高的有三种:oxeial↑(音高上升),bareia↑(音高下降),perispomeneΛ(升与降),在将这些符号发展成代表两个或更多音的符号组合时,东、西教会记谱法开始分道扬镳,但在初期都是记忆式的,所记音高并不精确,仅用以提示歌唱者早已熟记的音乐。纽姆谱最初用一根红线代表F音高。10世纪时,法国人胡克巴尔在其所著书中,常用横线数条,表示音的高低,或将拉丁音名直接书写于线端,以确定音的高低,然后再将歌词填入线与线之间;到了11世纪,意大利人规多·达赖左再进一步,直接将纽姆符号填入线上或间内作音符记号,歌词则不再填入,从此,线与间同时并用,横线数目减少,只须四条,且分别注上f、a、c、e等音名。到12世纪加入了第五线,16世纪又发明了加线,出现了六线或七线谱表,但未被推广。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始创,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与丰富。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成黑色,称为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并在其上增添符干、符尾等零件,而逐渐接近现代音符的面貌,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1世纪左右。14世纪中叶,还出现了法国记谱法与意大利记谱法,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记写全音符群和二分音符群的方法,但二者都承认二拍子和三拍子同等重要,都用拍子记号标明乐曲中音符时值的关系。14世纪末,法国式拍号被普遍接受。五线谱记谱法正是在这些记谱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完善定型的。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教士的传教,新学的兴办,学堂乐歌的开设,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五线谱形象直观,能够记录现代音乐体系所创作的各种音乐作品,便于学习和掌握,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文档评论(0)

177****78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