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风景无言,思想有声——中职语文《风景谈》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

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

1940年5月矛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矛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

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

景之中。

这篇散文,表面看似是描写塞上高原的自然风光,然其主旨则在讴歌大自然的主宰——革命根据地的人。

二、学情分析

由于时空距离,学生对课文内容兴趣不高,教学重点放在主旨理解和美学浸润上,要求不必过高。

三、学习目标

1.归纳六幅风景图,了解寓于风景中的精神内涵,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2.欣赏写景技巧,体味语言表达,触摸作者情感

内核。

3.体悟作者对延安火热的敌后根据地战斗生活的向往与赞美,领

会文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树立崇高人生理想。

四、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边塞诗描写塞上风物,往往以苍茫、悲凉的基调居多:“云沙泱游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崔湿:《大漠行》);“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岑参:《寄宇文判官》);“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周朴:《塞上曲》);“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李益:《登长城》)。即令不乏描写雄奇壮观景象、言辞慷慨的名篇,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

等,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终究难以抗拒自然的伟力。茅盾的《风景谈》写的也是塞上风物,展现的则是崭新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风景谈》,了解塞上风物,感悟当时延

安人崭新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

(一)整体感知,概括风景画面

1.文章题为《风景谈》,文中谈了哪些风景?请通读全文,找出写景段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风景将其改写成现代诗歌,注意诗歌要有题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新月派的“三美理论”来指导

自己的诗歌创作。)

展示学生习作

(二)革命解读,挖掘风景内涵

2.文中的风景除了自然,还包括了人,对于风景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诗如何评价的呢?找出文中对于风景画面的议论性文字,

尝试概括作者的风景观。

3.茅盾借谈风景来赞扬延安军民,那么文中描绘的风景图画中是如何体现出延安儿女高贵的精神面貌的?深入文本,品读画面,分析延安儿女在风景画面中的风采。

4.这六幅画面是否可以调换顺序?

明确:不可以。横向的风景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夕河晚归、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体现出散文选材的“形”之散,具有联想性、发散性;纵向的风景,第一风景:自然世界的风景(客观、荒凉);第二风景:高贵精神的风景(改造,乐观,追求、积极);第三风景:民族精神的风景(守护、坚毅)体现出散文“神”的凝聚,沿

着讴歌延安军民身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情怀,层层深入。

5.本文题为《风景谈》,但在具体行文中风景却成了配角,“人”才是作者细谈的对象,作者为何如此安排?以拓展资料为支架,小组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明确:

追问:本文寓政治于风景,是一篇延安礼赞,主要反映延安地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但星星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并不

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明确:从写作背景看,作者想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的重庆写一篇赞颂延安解放区革命精神面貌的文章,其创作和发表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曲笔”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作者将篇名定为《风景谈》,以谈风景之名行赞延安之实,再联系作者创作前的辗转路线,他从新疆而来,途径延安,最终抵达重庆,所以他谈途径所见的风景,从新疆星星峡外一带的沙漠写起,再到延安的黄土高原,行文思路水到渠成,自然

有含蓄。

再看内容安排,第一幅沙漠驼铃图虽不属于延安解放区,但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即“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观点,它是全文接下来层层深入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

“序曲”。

(三)文学徜徉,品赏风景美学

6.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风景谈》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引领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品读赏析,

分享你在这篇散文名作中发现的文学之美。

画面美赏析:

色彩美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的反射象强光一样吸引

文档评论(0)

阿弥陀佛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