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理论研究·设计大众文艺大众文艺
中国纺织传统艺术—扎染
郭静(深圳市嘉汶服饰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扎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纺染织物,在我国的染织史上有齐,染色鲜艳而匀净,说明当时扎染艺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了。
着重要的地位。当今,在我国江苏、四川、陕西、云南以及湖南的白另外一个有名的就是“鹿胎缬”,早在晋时陶潜在《搜神后记》
族、苗族等区域的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使中这样写到“淮南陈氏于田种豆,忽见二美女着紫缬襦青裙,天
人们对千篇一律的产品产生了厌倦的情绪,人们的个性意识追求更加下雨一不湿,其壁先挂一铜镜,镜中视之,乃二鹿也”。人们
强烈,审美观念也更为成熟,所以现代社会对扎染艺术的运用又得到认为此二美女所着紫地白花的鹿胎缬花纹像梅花鹿身上的白色梅
人们的追捧。扎染艺术的特色工艺、色彩渐变的层次特点也开始受到花斑点,《洛阳牡丹记》说“鹿胎花者,多叶紫花,有白点,如
国外服装设计大师的关注,JohnGolliano和Prada等国际服装设计大师鹿胎之文”。又说道“鹿胎红者……色微红带黄,上有白点鹿
先后将扎染艺术运用到自己的设计理念当中,使扎染展现出别样的魅胎,极化工之妙”。二者联系起来,非常形象地解释了鹿胎缬是
力。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传统,使之不断地发我国唐代穿入日本的红色扎染,在古代扎染中,点小的为鱼子
扬,并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缬、龙子缬,点大而疏的为玛瑙缬或鹿胎缬。
关键词:扎染;传统;服装设计(3)扎染的高潮
隋唐时期,扎染工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流传广泛,使
一、引言用扎染蔚然成风,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民间百姓,都争先选购扎
扎染,古时又称“绞缬”或“扎缬”,是中国古代防染技染。唐代出土的扎染不少,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唐垂
术之一。“缬”字本意,是专门指扎染这种工艺。《韵会》称:拱四年(公元688年)叠胜纹扎缬,采用折叠斜线串缝产生出菱
“缬,系也,谓系缯染成文也。”《一切经音义》也如此解释:形往格纹,染色网格形成自然纹理,具有特殊的纹理艺术效果,
“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缬。”元代胡三省《通鉴注》说橘黄色“四瓣花罗”是出土的唐代扎染属散点排列折叠串扎的染
的更加明了:“缬,撮丝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缬,唐代扎染还大量传到日本等国,对当地染缬发展产生了巨大
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色矣。其色彩斑斓谓之缬。”可见扎染的影响。
晕色过渡自然,变化微妙,若隐若现,有如在宣纸上绘画的晕化(4)扎染的衰退
效果。扎染在当今的流行,不仅证明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宋代扎染虽然很普及,并成为民间日常生活服饰品,但是
更证明了其具有持久的魅力。宋王朝自奉节俭,多次下诏禁止生产或限制生产使用扎染等染缬
二、扎染的基本介绍品,宋史《食货史》:“诏川陕织造院,自今非军用布帛,其
1.扎染的概念锦、绮、鹿胎,透背、六铢、龟背等缎匹,不须买织”。皇室的
扎染是纺织物在染色时将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印染着色三令五申的禁令,对正在蓬勃发展的民间扎染是巨大的打击。
的一种染色方法。2.新工艺的加入
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与后来机器印染技术的输入,使得这门
衣,放入染料中,扎紧处因无法渗入染料而形成的特殊图案和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7.12)--6.5.2 综合法串联校正(2).pdf
- (7.12)--琉球红型与中国印花布的关系探究.pdf
- (7.13)--6.6.1 综合法并联校正(1).pdf
- (7.13)--日本传统工艺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pdf
- (7.14)--6.6.2 综合法并联校正(2).pdf
- (7.15)--日本传统型染与中国蓝印花布制版工艺比较研究.pdf
- (7.16)--日本江户小纹图案造型特征探析.pdf
- (7.17)--日本名古屋有松传统绞染工艺及其保护.pdf
- (7.18)--日本无形文化遗产绞染工艺的研究_展示与传承现状.pdf
- (7.19)--日本型染在服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及分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