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蜀王陵僖王陵解说词.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蜀僖王陵解说词

(大门至地宫入口处)欢迎参观明蜀王陵,明蜀王陵共包括有五位蜀王陵、三位王妃、两位郡王墓共十个陵墓组成,今天我们参观的是明蜀僖王陵,僖王陵是明朝第三代蜀王朱友壎的陵寝,于1978年在修建石灵中学时偶然发现,1979年初由省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联合发掘。僖王陵地下宫殿建成于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距今已有580年历史。地宫深埋地下10米左右,位于陵园中后部,平面呈长方形,地宫的主要建筑材料有:青石、青砖、绿色琉璃构件、石灰糯米浆、碎铁。地宫的前殿、正殿、后殿、配殿的大门、柱子和梁以及寝宫的顶棚都选用都江堰市出产的巨型优质青石精雕而成,重者一块约重八、九吨。按照明代制度,亲王的陵寝仿照生前居住的亲王府修建。地下建三间宫殿,地面建筑十五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华丽的地宫就是仿照明蜀王府的规模和形制,按比例缩小修建于地下,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进三重四合院建筑,按中轴线对称布局。

明代的蜀王府位于现在的天府广场省展览馆,蜀王府民间习称“皇城”。洪武十八年(1385)谕景川侯曹震等曰:‘蜀之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所瞻仰,非壮丽无以示威,汝往钦哉。震等祗奉,营国五担山之阳,砖城周围九里,高三丈九尺’。蜀王府建于后蜀皇帝孟知祥宫殿旧址之上,历时五年建成。终生致力于成都历史文化研究的著名作家李劼人,这样描述蜀王府:明代蜀王府的规模很大,几乎占去当时成都城内总面积的1/5,达38万平方米。北起骡马市街,南至红照壁街,东至西顺城街,西至东城根街。藩府里有两道城墙,内城之中有十几座宫殿,内城之外,夹城之内为园苑。外墙外是御河,河上有三道拱桥。再南又有大桥三道,跨于金河之上两侧。整个宫殿坐北朝南,建筑巍峨雄伟,金碧辉煌,大小房屋800有奇。园林精致优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蜀王府毁于明末战乱,清代修复部分建筑,作为贡院,1968年文革中全部拆除。

陵址的选择是明藩王陵寝营造之前必做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极为慎重的步骤。与帝陵的建造一样,藩王陵寝的选址多数由风水术士参加。明代陵寝的选址活动以“江西派”学说占主流:“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风水理论在当时能符合统治者的心理需求,因为其中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川崇拜、天人合一观念的基本成分,又迎合明代统治者把陵寝吉地视为“允为万世,圣子神孙钟灵毓秀之区”以希冀“用垂为万世,永久之图”的心态。比如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是先由卜选官及其所率风水堪舆人员依据风水理论,“外观山形,内察地脉”,实地勘察选出的所谓“风水吉壤”。明藩王陵寝的选址也是符合当时的风水理论的,比较集中的正觉山和青龙埂两地,按明朝时“江西派”学说就是两处风水宝地。正觉山是成都正东方向最高的一座小山丘,海拔534米,相传是凡人修炼成正果的最好“风水宝地”,故名“正觉”。由于其山形酷似蟠龙,山丘的西南侧又有一汪近千亩的人工湖泊,因而被崇尚佛教的僖王和其他诸王看中,并选作葬身之地和皇家陵园区是很自然的。青龙埂本是一块低洼地,其平面近呈龙首状,其北紧傍十陵镇,洼地的周围地势起伏,错落有致,浅丘相连。洼地的西面还有一凸起的土埂,远看酷似“龙脊”,故称“青龙埂”。按风水学说也是一块宝地。

(地宫入口)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地宫的入口,入口两边修建的是八字墙,八字墙之间原来建有一道金刚墙,墙高3.95米,宽2.8-5.22米,厚2.3米,发掘后被拆除。从前至后依次为八字墙、大门、前庭、前殿、中庭、正殿、后庭、后殿、寝宫、影壁、端墙,两纵青砖砖筑筒拱式券拱作券顶,券顶以石灰膏泥和铁砂合缝,五券五伏厚度约1.5米。地宫全长31米,室内高5.8米,最宽6.14米。

下面我们依次介绍地宫的各组成部分。大门由八字墙、门、门楼组成,高4.1米。朱红大门是每扇重达2吨有余的青石,门上还雕刻有九九八十一颗凸起的圆形门钉,象征皇权。门楼顶部盖有龙纹勾头筒瓦和龙纹滴水板瓦,正脊上扣筒瓦,下嵌莲纹琉璃浮雕,正面饰缠枝牡丹雕塑,两端各安装一吻兽,左右垂脊上均装一垂兽,门楼四周空隙处用砖横砌封堵。八字墙位于大门外左右两侧,墙体中间青砖,墙面刷石灰浆,边缘砌琉璃砖,屋顶由一斗三升绿釉琉璃斗栱承托,瓦当和滴水均饰浮雕龙纹。

前庭位于大门之内,长3.74、宽5.56、高4.65米。室内铺地的石板除中轴线纵向铺一行外,其余均横向错缝平铺。前庭中部立一长方形石墓志,碑上精雕细刻的云龙图案中的五爪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墓志前原有一件红砂石香炉,上雕刻精美纹饰,发掘后移交省博物馆。前庭东西两厢房形制相同,均为硬山式顶。石额枋上绘彩色箍头,额枋下面有一石欢门,上饰黑色缠枝灵芝纹浅浮雕。额枋之上安一斗三升绿色琉璃斗栱。

现在大家请看立在大门里边的一通圹志,圹志上部篆书“明蜀僖王圹志”左右各雕刻一

文档评论(0)

138****16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