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pptxVIP

课件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ppt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元质量检测选择题专练讲解第一单元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9年)中,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衿口。”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迁民族认同中原地区文化B.人口迁徙利于南方地区开发C.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D.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据材料可知,中原地区在饮食习惯、服饰习惯方面纷纷学习少数民族习俗,反映了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故选D项;材料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对中原生活习俗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方地区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均衡发展”说法错误,排除C项。2.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A.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C.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D.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九卿中廷尉和治粟内史地位最高,到汉朝时则是太常和郎中令的地位最尊,说明汉朝更加注重礼仪和维护皇权,体现了汉代政治思想的变化,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制度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九卿不包括丞相,不涉及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排除C项;汉承秦制,汉代并没有脱离秦制框架,排除D项。3.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以上史料旨在说明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史料出处“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不允许民间私藏“《诗》《书》、百家语者”,且下令焚烧私藏书;项羽在屠烧秦都咸阳过程中,对秦文化造成了损害,结合两者可知,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损失和思想专制,排除A项;秦始皇下令焚烧书籍,符合《史记》记载,排除B项;文化断层指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被破坏,材料没有涉及焚书的结果和影响,排除D项。4.“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运行。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皇权官僚体制确立 B.民众言论空间狭窄C.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D.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可知,“诽谤”由先秦时期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秦汉时期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原因与秦汉时期皇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具有较大的关系,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之后,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有关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D项。5.汉朝的藩国官制比照中央,也设有诸侯国相。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但自景帝以后,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国相权力的演变体现了A.中枢官制逐步完善B.藩王权力恶性膨胀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无为政策有效贯彻√据材料可知,汉代诸侯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汉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体现了诸侯国地位被不断削弱,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故选C项;材料“汉朝的藩国官制比照中央,也设有诸侯国相”说明藩国官制属于地方官制,不属于中枢官制,排除A项;材料“自景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说明辅佐藩王的国相权力不断缩小,结合所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可知,藩王权力缩小,排除B项;无为政策只在汉初实行,排除D项。6.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的尊老养老政策中优抚群体的年龄限制从90岁下降到80岁,实现了优抚群体的扩大,且养老赐物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汉哀帝时发展成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而非实惠性物品(如粮食和布帛),这凸显了优抚政策的教化性趋势,A项正确。7.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前的刺史,源于丞相史,不仅监察地方,还监察地方监御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