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练习(含解析).docxVIP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练习(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单选题

1.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脱下洋装、换上汉服、学习粤语和北京话,努力“做中国人中间的人”,还与徐光启等人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第一卷,并向朝廷赠送其制作的天体仪、地球仪及《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这些的做法(???)

A.促进士人改变天朝传统思想 B.反映出中国传统科技日趋先进

C.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D.有利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2.《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

A.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B.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

C.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D.古代越南与唐朝关系友好

3.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

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 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

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4.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

A.重视科学技术 B.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C.排斥外来文化 D.对文明的借鉴与继承

5.神农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中国人奉其为农神和药神。12世纪以后,神农信仰随着商人、移民传至日本,并在17世纪到19世纪德川时代达到高峰。神农受到医师、药商、儒者的崇信,以及幕府将军、地方藩主的支持,甚至被日本社会视为神道教菩萨的化身。由此可见(???)

A.文化对立和冲突 B.文化互动与转化

C.文化压迫与接纳 D.文化殖民与反馈

6.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

A.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 B.传统儒学得到丰富发展

C.国人夷夏观念发生剧变 D.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7.利玛窦在华时自称“海外鄙儒”,服儒服并钻研儒家典籍,明朝士大夫呼为利先生、利子。他写作了《天主实义》,引用《中庸》《诗经》等书,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并援儒攻佛,同时带来三棱镜、望远镜及世界地图。利玛窦的这些举措旨在(???)

A.学习儒学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B.借助中国文化减少传教阻力

C.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D.加速西方科技科学知识传播

8.北齐文宣帝(550—559年在位)时开凿的河北磁县南北响堂山石窟,所刻佛像的佛光取圆形,尚存犍陀罗风格,但雕刻技术已是中国风格。在装饰纹样上,有类似古希腊抱琴式花纹。这体现出当时(???)

A.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B.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D.东西方直接交流取得丰硕成果

9.越南陈朝建立伊始,陈太宗就设立太学生科,以三甲定科举高低。1247年,陈朝规定进士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太学生出身。据此可知(???)

A.中越两国交往以文化为主 B.科举制推动了越南的发展

C.中国文化对越南影响较大 D.越南完全照搬了中国制度

10.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认为: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A.要求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B.以推进社会变革为宗旨

C.主张选择性学习中华文化 D.强调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11.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白居易热”长盛不衰。不仅有天皇专门设立《白氏文集》侍读馆,著名学者营原道真也模仿白居易的《春深·二十首》,创作了《寒早·十首》。图2所示为现藏于东京的《白氏文集手抄残卷》(白居易手迹)。这可用于说明(????)

A.日本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全面模仿 B.中华文化在中古日本的影响广泛

C.宗教文化对中日交流的影响式微 D.天皇个人好恶决定文化引进内容

12.五四运动前夕,国内报刊上开始出现专门介绍马克思生平和学说的文章。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开始多了起来,《星期评论》《国民》《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进步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这一变化主要缘于当时(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