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docxVIP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1、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

内容:“一化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1953年)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3-1957)(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实施情况: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意义: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4、三大改造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

(1953-1956)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毛泽东)

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的召开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

(1956)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1958):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

4、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违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③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反对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1966:动乱开始全面夺权——经济建设大混乱

2、197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3、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文革”恶果: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教训:①认清国情,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四、工作重点的转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①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方针;(前提)

1、基本内容:②工作重心: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关键)

③伟大决策: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①新道路: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2、历史意义:②新时代:标志着伟大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由此揭开序幕

③新时期: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五、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改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废除人民公社(第一个:四川广汉)

(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内容: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②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国十四大提出)

(5)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六、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①1980: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1、过程②1984:

文档评论(0)

中小学K12精品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心扑在教育上,换的桃李满园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