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高考语文【高二试卷】吉林省长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pdfVIP

备战2024高考语文【高二试卷】吉林省长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

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

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

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

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

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

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

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

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

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

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

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

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

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

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

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

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

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

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

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

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

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

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

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

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

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

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

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

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

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

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

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

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

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

天,俯不怍于

文档评论(0)

187****2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