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作文全国6套试题导写(材料解读+审题立意).pdf

2024高考作文全国6套试题导写(材料解读+审题立意).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高考作文全国6套试题导写

(材料解读+审题立意)

以高考试题为指南:语文学什么,作文写什么

一、培根铸魂是永恒的目标

1.以党的创新理论固本。

试题引导同学们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的材料节选自学术论文《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作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智慧和方案,具有从海

洋层面构建合作共赢、和平安宁的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现实意义。所设题目在于引

导同学们了解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真切体会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2.以爱国主义精神育人。

新课标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节选自2023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千

里江山图》。小说以1933年党中央机关从上海到瑞金的战略大转移为背景,以“千

里江山图”行动计划为线索,讲述了地下特别行动小组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完成

任务的故事。节选部分呈现了隐蔽战线上共产党人陈千里、叶桃的鲜活形象。试

题引导同学们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认同中国革命

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陈千里、叶桃的“别离”是所选材料中的重要情节,题

目之一要求同学们体会“别离”的深刻内涵,引导同学们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将自已的小我融入人民的大我,为祖国奉献,为幸福生活奋斗。

新课标I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围绕“探月”主题展开。材料涉及我国登上

月球背面计划、“玉兔一号”探测成果、“嫦娥四号”在探月史上取得的里程碑式

成就等。材料和题目都旨在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热情,鼓励大家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3.以优秀传统文化润心。

新课标II卷文言文阅读为组合文本,材料由三部分组成。材料一讲述魏文

侯礼敬名士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

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题目要求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的基础上,

归纳出材料一材料二两件事的相似之处。题目旨在引导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将崇

德重礼、尊贤敬长转化为自觉行为。新课标II卷古代诗歌阅读素材是宋代诗人

叶梦得的《雨后为山亭独卧》,要求分析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白头心事今

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引导同学们厚植家国情怀,以时不我待的热情去建功立

业。

4.以平等的态度启智。

青少年拥有活力、朝气、想象力和创造力,但阅历不广,心态容易波动,认

识和理解世界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同学们应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困惑,勇敢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坦诚交流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全国甲卷

写作试题探讨的“相处”“交流”“相遇”,就是在引导同学们树立理性的成长观。

二、激发创新活力是最迫切的目标

1.弘扬探索精神

试题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夯实知识基础,激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

兴趣。新课标II卷的现代文阅读I材料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

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鼓舞年轻人在科学追梦的道路上不断进

取。新课标II卷的写作试题“抵达未知之境”也与上述材料密切关联。本题可

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写作。例如,正是“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

迷人,也召唤着人类的好奇心。再如,抵达,意味着不能停留在空想层面,而要

有探索的本领和实际行动。又如,抵达之境是上一次探索的终点,也是下一次探

索的起点,“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意味着探索永不停歇。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信息

与“抵达未知之境”这一中心语共同形成开放多元的写作空间,同学们可以根据

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写作。

2.提升思辨品质

高考试题日益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使同学们从深度和

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为“答案与问题”。“随着互联

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

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试题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

一热门话题,引导同学们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自已的观点。

试题并不是简单让大家作“是”与“否”的判断,而是希望大家结合生活的体验、

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作出合乎逻辑的回答。新课标I卷文言文试题材料

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中西汉李陵请命抗击匈奴、

战败后投降的内容;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对《资治通鉴》所记载

的李陵事件而作

文档评论(0)

bambo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太懒,没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