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课件 张文喜 第10-12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的辩证过程、 思维方法.pptx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课件 张文喜 第10-12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的辩证过程、 思维方法.pptx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第十章认识的本质和特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阐明:“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一、传统认识论定义传统认识论具有发生学性质。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2知识论是有关“知识与确证性质的研究,特别地,有关(a)知识与确证的确定特征,(b)实质条件,以及(c)它们的界限的研究”。所以,用“知识论”取代“认识论”这个词,更能准确地表现当代这个哲学部门发展的内涵。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在认识论中,历来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另外一条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样两条认识路线的矛盾,是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之间的矛盾在认识论上的表现,也是对世界的两种不同的“看”法。

3三、可见的和不可见的马克思始终强调传统哲学认识方法论的意识形态性质特征,即“异化”、“颠倒”、“歪曲”、“幻象”和“错觉”等认识论特征。第一,光明和黑暗是所有可见事物中,“我们”“最先”看到的东西。第二,光不仅是穿透的东西,而且本质上是透明的存在。第三,光明是相对黑暗而言的。第四,老子有句话说,“知其白,守其黑”(《老子·第二十八章》)。

4《庄子》中的“鱼之乐”这一寓言。《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施濠上观鱼”大家耳熟能详。四、人的实践活动与存在的意义的彰显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则有这样几个要点:第一,应该把认识问题跟实践结合起来。因为认识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认识也是为实践服务的。第二,在认识与实践的结合上,实践应该占上风的。第三,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也为检验理论知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可能。

6不可知论的基本特征是:夸大感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把感觉当成人的意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屏障,在人和世界之间设置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根本上割裂了人和世界的关系。但是,西方启蒙以来的工业革命导致了“技术理性”的无限膨胀,它背后支撑的“法则”同时表现在两个方面:(1)宇宙事物没有人不能认识的。(2)自然是人取之不尽的源泉。第二节反映是人和世界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7一、形成不可知论的主要原因第一,人类实践中的矛盾促进了不可知论的发展。第二,过于简单化和费解的综合也会引发不可知论。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注意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其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跟人本主义结合在一块的。其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又被人们称为社会的实践唯物主义纲领。

8二、宽泛意义上的认识(知识)概念按照中文习惯来理解“知”,可以分别理解为“懂得”、“认识”和“知道”这样三种含义。“知”首先意味着某个人具有某种形式的能力。其次,“知”意味着认识某物或某人。再次,“知”指的是认识到某种信息性的东西。哲学史上对知识做出的分类,则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自然与人、客体与主体的区别,将有关它们的哲学思考区分为理论知识与道德知识。二是从传统认识论的角度,根据人的认识能力的类别,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9三、社会知识论和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视角的获得。西方知识论文献中,传统的知识被看作一种确证了的、真实的信念,也就是说,知识是由信念、真与确证这三个要素组成的。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传统哲学对实践活动采取轻视态度的观点西方传统哲学重视精神、轻视物质,从而轻视动作、行为和制作。人寻求安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与他生存的险恶环境保持一种和解的关系。另一种是,人们通过劳动发明许多艺术,以此来利用自然的力量。传统文明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观念基础上的:利用艺术来改变世界的方法是低下的,与艺术相联系的活动也是卑贱的。第三节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11二、劳动具有异化的性质哲学家把理论摆到比实践更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总是觉得自己优越,这里面有许多社会存在方面的根源,其中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其一,劳动从来就是繁杂、沉重、辛苦、劳累的,自古以来就受到诅咒,今天也不例外。其二,劳动主要是为了谋生,是被迫去做的;而理智活动则是跟自由时间联系在一起的。人有了自由,那当然就愉快了。其三,由于实践活动是不愉快的,占据有利地位的剥削阶级就自然把自己应该承当的劳动转嫁到奴隶和农奴身上,以致整个社会鄙视这个阶级,因而也鄙视这个阶级所做的工作。

12人们为什么要轻视体力劳动?为什么要夸耀非物质性的东西?一个重要的解释是:人们把理论看成高于实践的传统观点跟人们寻求绝对不变的确定性联系着。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最保险的事情是理智的活动,据说,理智的活动可以抓住普遍的东西,而所谓普遍的东西就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无法排除的不确定性。有句老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更何况这

文档评论(0)

l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资料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014505000006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