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性化,心灵的终极成长.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学:自性化,心灵的终极成长

先来澄清一组概念:

自性: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体系中,自性属于人类全部潜能及人格整

体性的一种原型意象。它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一种稳定感和一体感。

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的完善和自性的实现。

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

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

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人格原型:往往与人格面具相对立,荣格归纳了12个人格原型。代

表人类基础欲望。每种类型都有它自己的一组价值观、意义论和性格

特点。同时,这12个类型又被以4个为一组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自

尊”,“灵性”和“自我”。

阴影:人格中的负面成分是阴影。或者说,符合外界期望的那一部分

构成了人格面具,在面具下被压抑下来的那一部分是阴影。

1、关于自性: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体系中,自性属于人类全部潜能

及人格整体性的一种原型意象。它等同于佛家所说的自性或者法身,

道家不可言说的“道”。需要强调的是,人人都有自性,而且这个自

性本无任何差别。所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时,第一句话便说:“奇

哉!奇哉!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

证得。”这个如来智慧德相,即是说的自性。

如果硬要打个比方,这个自性更类似于橡树种子,虽然它只有拇指豆

大小,但却蕴含着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切基因,而这粒树种长成参天大

树的过程,即是自性化的过程。

2、关于人格面具、人格原型与阴影:

自我们出生时开始,就开始了这个自性化的过程,在社会化进程

中,自性“分化”出不同的人格原型,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荣格

归纳了12个人格原型,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12个。这些人格原型

中每一种类型都有它自己的一组价值观、意义论和性格特点。

它们之中有的在我们身上显现出来的,我们就认为自己属于哪一

类人格。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绝不只是单一人格,我们都有着N重

人格,基于生活策略,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像变

色龙,在不同的情境、面对不同的人时,会表现出来不同的颜色。

比如,一个在舞台上自信饱满的“小丑”,在台下独处时可能是一个

顾影自怜的“孤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是“人格分裂患

者”,只是真正的人格分裂患者,其人格彼此之间独立存在,并不能

被他意识到。

那么,人格面具是怎么形成的?人格面具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为

自己的人格戴上了面具,以便于实现我们的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

让我们能适应公众道德和集体生活。

但是,如果人格面具过分发达,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以压抑其它人

格为代价,就像一个在公众面前极其清廉正义的官员,背地里却表现

出囤积癖式的贪腐,或者一个对自己道德要求极其严苛的人,中年往

往会出现神经症一样,都是人格面具对其人格过度压抑的结果。

而被人格面具压抑之后,在人格层面留下来的就是阴影。它是你不被

自己认可和接纳的一面,是与你相随相伴却不被承认的那部分。

3、关于“自我”的认知

当我们理解了自性、人格面具、人格原型以及阴影理论之后,那

么随之而来的是那个千古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

去?”

让我们先搞清楚“我是谁”。我们习惯上会把那个显现出的人格

原型的特质认同为“我”,再附加上种种社会属性,比如,“我是一

个性格内向的人,我是男性,我不擅长表达感情,我做事很执着,我

是一名医生,我是一个父亲”等等,所以,这个“我”只是“我”意

识层面习惯性的主观认同。它就像我不为人知的其它人格原型一样,

只是自性分化出的幻象。而我们在这个人格幻象的基础上衍生出的认

知、情绪、感受,更是幻象中的幻象,它绝不等同于“我”。或者说,

除了最初那个基点——自性,一切都是自性的幻象。只是我们在幻象

中生活太久了,把它当成了“我”而已,这种情况有一个专属名词,

叫“我执”。

所以,《金刚经》中给出了这样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

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抛开宗教信仰,我们可以把《金

刚经》看成一个完成自性化之旅的人对“自性”的诠释。

所以,禅宗才有了诸多公案:“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哪里?”“不

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主人公、明上

座指的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我”,而是那个永恒不变的“自性”。

3、人生的终极意义——自性化

通常世俗所说的人生意义,只是我们不同的人格原型发出的声

音。如果你能静心倾听,就能够听到他们彼此不同的声音。

文档评论(0)

138****78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