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pdf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与地坛》教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节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

元的第15课,本单元的课文体裁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既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情

怀。《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课文节选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

【学情分析】

作为一篇“生命体验”的散文,其主旨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

讨。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并且

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但是,每篇散文每位作者都有其特别的

书写特点,还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语言特

色和深刻内涵。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学会

反省和思考和自身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如何正确树立生命价值观?

树立怎样的生命价值观?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等。

教学目标:

1.赏析景物描写段落,体会作者眼中地坛。

2.理解披情入文写法,把握情景交融特点。

3.知人论世,体悟从自然中参悟汲取力量。

(一)教学导入

人应如何对待死亡?人又该怎样活着?是每个人在生活之中

都难免去想又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历来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忍

不住想去探讨和表达的话题。

作家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

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

北京,年仅21岁的他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一生。瘫痪后他曾在

附近的工厂做过七年的临时工,后在好友柳青的鼓励下转向写作。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

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这是作家史铁

生的人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

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

死的深沉思考,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

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

的地方。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

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

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文化大革命”

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但主要建筑保存尚

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二)教学流程

一、读地坛,品味标题

师:第七单元我们学习写景散文,前面两篇课文《故都的秋》和

《荷塘月色》,他们的标题都是自然景观,《我与地坛》这个标题,不

仅有自然景观地坛,还有我。我们一起来看导学案中的第一个任务:

思考,我与地坛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原文中画出来,大家都找到了

吗?作者是如何把“我”与“地坛”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①距离。“我家与地坛很近”,我们冥冥之中的缘分。②共

性。地坛荒芜冷落,我残废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

师: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与地坛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

的车轮印遍布园子里的每一个角落,他在地坛中走过的路,不仅仅是

景路,还是一条心路。

二、读地坛——景路与心路

师:我们先来看看史铁生在地坛中走过的景路,在这条路上看到

了些什么风景?大家看到导学案的任务二,第一点,找到画出文章红

的景物描写。(齐读写景的部分)

分为三个大组,每一组负责表格纵向一行的内容。给大家五分钟

的时间讨论。

明确:这三处景物描写其实就是作者史铁生精神跋涉的三个历程。

第一个时间段,十五年前,刚刚失去双腿不久。所以他的状态是

茫然的、颓废的、痛苦的。只有跌入生命的惨境,才感觉生命的卑微

与渺小。从园子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地坛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的

精神寄托。所以这个时候他思考的问题是——要不要死。我残废了,

我的生命是不是应该就此结束,一死了之?

第二个时间段,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作者一开始是为了逃避才去

这个园子。(第5段),但他这个时候看到的景象,我们刚刚找到的—

—蜂儿”“蚂蚁”“瓢虫”“露水”,很多的小生命,这些生命如此渺小

却依然自我地活着,它们不会去想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园子的荒芜并

没有阻碍它们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个时候他思考的问题是?——为什

么活(第5段,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

这两个问题他有没有找到答案?原文画起来,一个人的生与死都

是必然的,出生了,便不须再考虑为什么生,死也是必然要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