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七校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解析版.docx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七校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解析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省深圳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之前,我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次参观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的中国延续而来的。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知晓我们民族过往的历史,以及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首先要对我们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这需要站在时代高度、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对久远历史的缺失处和模糊处认真考索,拾遗补阙,使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加完整清晰,另一方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寻访搜求,网罗打捞,使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古籍得以妥善保管和传承。近些年来,国家启动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早期脉络,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演化的漫长旅程,在廓清一些迷雾和偏颇的同时,获得了越来越明晰的认识。而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建设,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实施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中长期规划等,则对不同历史时期珍贵典籍资料的搜集整理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史学根基。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家底进行摸排清点和保护展示,还要对浩瀚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发掘和现代阐释。我们赓续中华文明,并不是为着发思古之幽情,翻箱底、晒老账,说明过去如何阔绰,而是在摸清和了解过往历史进程的同时,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唐代思想家和史学家魏征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代思想家和史论家龚自珍也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些论述都是在申述一个不易之理,即明大道、知得失非读史学史不可。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目的是在新的起点上,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实现这一文化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走好这条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述并在这次讲话中再次重申的重要思想。它在解答近代以来的时代之问,即“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既超越了简单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又超越了盲目抵制外来思想的文化保守主义,在古与今、中与西的碰撞和交流中,为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指明了具体可行的路径。这一论断,既内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站位

文档评论(0)

132****53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