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观察与应用
作者单位:810000青海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通讯作者:马彩虹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检出率及发生率,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66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66例脑梗死患者有57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且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超声
脑梗死是导致人类残疾或死亡的高危因素,现已成为中老年人重要的致死病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超声检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给予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1]。本研究通过对66例脑梗死患者及6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2月~2009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德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病变组,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均无糖尿病及明确的冠心病史,肝肾功能正常,男36例,女30例,年龄52~72岁,平均62岁。同时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66例作为对照组,除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男34例,女32例,年龄50~68岁,平均59岁。
1.2仪器和方法颈动脉超声检查使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MHz。由同一位超声医师完成颈动脉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检查对侧,采用纵横两个切面依次观察颈总动脉及分叉处、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颅外段。检测指标:(1)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2)颈动脉及其分支的内中膜形态、回声及厚度,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特点,正常颈动脉管壁呈典型的“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带状强回声被一条带状低回声分离,距离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enss,IMT),IMT≥1.1mm为增厚;IMT≥1.2mm为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超声分型依据超声形态上的表现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混合斑4种。从超声表现看,扁平斑为局部隆起或弥漫性增厚,呈较均匀的低回声;软斑为局限性突入管腔,显示不同强度的混合性回声或均匀的弱回声,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帽;硬斑系由于斑块内钙化或纤维化,局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或较明显的声衰减;混合斑超声表现回声不均匀,即斑块内有20%以上面积的回声与其余斑块回声相差两个或以上的回声级[2]。(3)彩色多普勒观察整个管腔的血流情况;(4)若存在狭窄,用脉冲多普勒观察颈动脉狭窄部位血液动力学情况。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病例组66例有57例检出硬化斑块61处,斑块检出率为86.4%,对照组66例有11例检出硬化斑块12处,斑块检出率为16.7%,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颈动脉不同部位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硬化斑块主要发生在动脉分叉处,约占6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发现3例管腔狭窄50%。
2.3从斑块特征看,脑梗死组软斑所占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扁平斑最多见。见表1及图1。
表1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特征参数比较n(%)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基本病因。研究发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虽然动脉硬化尚未发展为动脉狭窄而直接影响脑供血,但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增加[3]。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缺血发作有显著相关性,而且斑块体积增大,后期发生神经损害事件的危险性亦增加[4],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因素。本组观察发现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为86.4%,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16.7%),这与文献报道[5]结果相似。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动脉分叉、起始、弯曲及转向等影响血液层流的部位,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内膜。由于其解剖特点,血流缓慢,涡流形成,容易损伤内膜,继之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聚集于这些粗糙区域,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分叉处最为常见,诸多研究结果已证实这一点[6]。本组观察也显示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率为64%,远高于其他部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发展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