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案例教学法,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docx

创新案例教学法,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新案例教学法,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是新时代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也点明了改革创新是思政课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大中小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首都医科大学结合课程要求和学校特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探索出“一二三三”案例教学法,让老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展示出新魅力。“一二三三”案例教学法指的是一个独立专题只选取一个案例进行讲解,讲授时紧紧围绕理论和教学要点两个因素,并将其设置为逻辑递进的三个问题,通过案例—理论—问题的相互嵌入和逻辑分析,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一”:1个案例贯穿课堂始终,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1个案例指的是一个独立的教学专题或教学内容,只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案例教学法是能够有效将教育对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衔接和协调的教学方法,是将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案例简单堆砌,只注重案例数量和相关性,不注重案例质量和案例分析的深入性的问题。“一二三三”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一个教学专题只选取一个案例,以案例的故事性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融入到故事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发展脉络等多个方面,寓价值观引导于案例分析中。

比如,在讲授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时,选取钟南山院士作为唯一案例;在讲授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时,选取南仁东带领团队建造中国天眼作为唯一案例;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时,选取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作为讲授职业道德的唯一案例,选取许鹿希作为讲授家庭美德的唯一案例,等等。一个专题、一个内容、一个案例,人物聚焦、故事连贯、分析深入、理论突出,解决了当前由于碎片化阅读信息导致的学生知识掌握多但不精的问题,避免了用案例简单堆积佐证理论内容的现象,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

“二”:2个要素诠释案例核心,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

2个要素即理论内容和教学要点,每个案例从选取到分析再到总结,都必须紧紧围绕这2个要素实施,用理论来分析案例、用案例来印证理论,不能让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成为两张皮,尤其不能简单地认为讲案例就是讲故事。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个要素的核心和重点,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来讲授2个要素,要以合理的逻辑推理来突出案例中的理论脉络,要以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彰显真理的强大力量,进而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

例如,在讲授“时代精神——南仁东建造中国天眼”的案例时,在理论内容方面,要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品格和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创新的论述和内容作为讲授的理论源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所蕴含的创新思想和实践作为讲授的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和精髓要义作为讲授的理论重点,从而完善这一专题内容讲授的理论逻辑。在教学要点方面,要注重回顾民族发展历程,讲清楚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要注重展示国家发展之需,讲清楚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要注重分析世界格局之变,讲清楚大学生如何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三”:3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政课的根本特性,可以说是思政课要实现的根本任务,即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就必须坚持课堂讲授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三”就是每个案例及其隐含的理论内容都应该转变为“三个问题”,且要形成问题链,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同样以“时代精神——南仁东建造中国天眼”的教学为例,将案例转化为“为了建造天眼,长达22年,南仁东为什么能建造完成;历时22年,南仁东为什么一定要建造天眼;500米口径的天眼,南仁东打算怎么样建”三个问题。

第1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去追溯改革创新的源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创新的底色正是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第2个问题,引导学生纵观国家发展,去挖掘改革创新的动力所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南仁东一定要建造天眼的原因在于国家在此方面的落后以及发展的需求,同时从中国梦的内涵去认识,改革创新是国家富强的基本维度,是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发展格局,分析改革创新的迫切和需求。让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