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2

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据西周晚期的《柞钟》铭文记载,柞接受了周王“司五邑甸人事”册命,铭文中的致谢对象,却只有自己的上级“仲大师”,这与早期铜器颂扬的文词惯例不合。这种“受职公堂谢恩私门”的情形是()

A.王朝君臣关系变异的写照 B.礼乐制度瓦解的结果

C.贵族政治初现端倪的例证 D.青铜铸造进步的体现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铭文中的致谢对象,却只有自己的上级‘仲大师’,这与早期铜器颂扬的文词惯例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晚期,柞接受周王册命后,只在铭文中的致谢自己的上级“仲大师”,与早期铜器颂扬的文词惯例不合,反映出王朝君臣关系发生变异,A项正确;礼乐制度没有瓦解,排除B项;贵族政治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青铜铸造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2.东汉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九真蛮越后,“徙其渠帅三百余口于零陵(湖南)”。建武二十三年,平叛南郡蛮越后,政府“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湖北)中”。该举措()

A.刺激了社会变革 B.推动了民族融合

C.消除了地区差异 D.实现了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平叛南郡蛮越后,政府将当地居民迁徙到湖北,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B项正确;材料举措推动了民族融合,不能起到刺激社会变革的作用,排除A项;“消除了地区差异”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举措推动了民族融合,东汉本就是统一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3.有学者指出,促使唐初诗风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贞观君臣所提倡的典正富丽的雅音,而是他们所开创的功业本身让中下层文人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学者意在强调()

A.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B.朝廷政策推动诗歌繁荣

C.下层文人更有革新意识 D.家国意识影响文学创作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他们所开创的功业本身让中下层文人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唐初君臣的功业让中下层文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导致了唐诗诗风的转变,由此说明文学创作受到家国意识的影响,D项正确;该学者强调的是家国意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而不是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排除A项;是中下层文人对唐初君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诗风的转变,而不是朝廷政策的推动和下层文人的革新意识,排除BC项。故选D项。

4.熙宁年间,苏轼任职杭州时写了不少发牢骚的诗,被人辑录成《钱塘集》刊印出售,广为传播。据统计,书肆私印的各种苏轼文集更达20余种,令其愤慨,“欲毁其板”。这一现象可以佐证当时()

A.商业性出版较为活跃 B.活字印刷技术普及

C.经济管理规范性缺失 D.通俗文学成为主流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书肆私印的各种苏轼文集更达20余种,令其愤慨”可知,宋朝时期,苏轼的诗文被书肆大肆刻印,甚至引起苏轼本人的愤慨,说明刻印的数量较大,由此也体现出当时商业性出版较为活跃,选A项;材料仅说明苏轼的诗文被大肆刻印,但不能说明是使用什么印刷术进行刻印,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书肆刻印苏轼的诗文,没有体现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成为主流”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明清时期,地主在拥有“田底权”(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经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