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doc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征求意见稿)

一、功能定位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发挥四川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优势,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服务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我省六大优势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化和产业化,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以创新驱动促重点产业健圈强链。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

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符合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成长,提升我省在全国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二)建设原则。

——聚焦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我省前沿科技发展和六大优势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在创新优势突出、产业集聚度高或发展前景好、行业带动力强的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

——坚持统筹规划和有序推进。按照统筹规划、分批建设的要求,有机衔接我省前沿科技攻关布局、产业规划和科技创新规划,采取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设一个的组建方式,高水平高质量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强化需求导向和机制创新。以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为导向,以需求和市场为驱动,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探索多元化投入、多方参与组建模式。建立省市及所在地协同推进机制,强化政府引导、统筹协调、政策集成。

——加强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强化科技交流合作,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为我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建设布局与组建模式

(一)重点建设领域。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目标,特别是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和民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面向重点优势产业。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和系列未来产业重点布局,集中力量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

(二)组建模式。

省技术创新中心原则上由行业龙头企业或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采取政府指导、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省内外全产业链有优势、有条件的创新资源共同建设。在主要由技术研发牵引推动、市场还未培育成熟的领域,可以由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牵头,有关企业作为重要的主体参与建设。

(三)建设主体。

省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组建单位应当具有在省内行业公认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优势、领军人才和团队,具有广泛联合产学研各方、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作网络的优势和能力。省技术创新中心所在市(州)政府应积极发挥指导和支撑保障作用,在政策、土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重点建设任务

(一)服务全省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提出重大技术创新方向,承担相关领域国家和省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开展战略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面向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

(二)集聚开放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突出开放创新,协同相关领域上、中、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三)促进创新创业,搭建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

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各类孵化服务载体,加强资源开放共享与产学研用合作,打造集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个人创客协同互动的众创平台,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四)培育和吸引技术创新人才,构筑高端人才集聚洼地。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在全球范围吸纳集聚一批能够发挥“塔尖效应”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探索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营造宜居宜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五)深化改革创新,探索新型体制机制。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政府治理等各方面体制改革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