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魏学洢.docx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魏学洢.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核舟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疑难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优美句子,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雕刻艺术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掌握和运用。

2.课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难点

1.对文中疑难句的理解和分析。

2.对文中细腻描写的感悟和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1)展示微雕工艺品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微雕艺术的精细与奇妙。通过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工艺品时,有什么感受?”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第一印象和好奇心。

(2)简单介绍微雕艺术的历史和特点,指出《核舟记》中所描述的核舟正是微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从而自然引出课文主题。

2.初步感知,激发探究欲望

(1)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韵味和节奏感,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2)提出问题“课文中描述的核舟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尝试从文中找出信息,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欲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明确学习目标

(1)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生字生词的掌握、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2)强调课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文言文知识,更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新课呈现

1.课文朗读与感受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语调,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教师在学生朗读时注意学生的发音,特别是生僻字和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朗读结束后,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生字生词解析

教师逐个解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箬篷”、“峨冠”、“袒胸露乳”等,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用法。同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变化。

3.疑难句分析

挑选文中的疑难句,如“盖大苏泛赤壁云”,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其含义。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这里的‘盖’是什么意思?”、“‘泛’字在文中如何使用?”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4.特殊句式学习

指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如排比、对偶等,并举例说明。例如,分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偶结构,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对称美。

5.课文内容理解与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内容,如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细节描写等。通过提问“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部分?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课文情感体验

让学生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体验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之情。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如“如果你是魏学洢,你会如何描述这件核舟?”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情感体验。

7.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

鼓励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微雕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认为微雕艺术在今天还有哪些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8.课文背诵与默写

选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加深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设置默写任务,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三)深入理解

1.疑难句解析

(1)疑难句的筛选:首先,教师应挑选出课文中较为难懂的句子,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等,这些句子可能因为古代度量衡与现代不同,或者句式结构复杂而给学生理解带来困难。

(2)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3)逐句解析:教师逐句进行解析,解释古代度量衡与现代的对应关系,如“八分”、“二黍”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如“有奇”表示略多于八分。

2.特殊句式学习

(1)排比句式的识别:教师指出文中的排比句式,如“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让学生感受排比句的节奏和强调效果。

(2)对偶句式的欣赏:分析文中的对偶句式,例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让学生体会对偶句的对称美和音韵美。

(3)句式运用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排比句或对偶句,加深对句式特点的理解。

3.课文内容深度挖掘

(1)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如苏轼、佛印、黄鲁直等,讨论他们的动作、神态如何体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2)情景交融手法: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情感,例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如何与人物的闲适心情相呼应。

文档评论(0)

187****0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