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1.(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人被外国人看不起的时代,汉语和汉字的尊严从没真正倒下,“目不识丁”的外国人即便再浅薄,至少在西方的知识精英那里,汉语和汉字已成为一种须持普遍的敬畏之心对待的语言文字了。影响全世界的政治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教授说:“一个连所写的字都可以成为纯艺术的文化

海外华文文学家,他们栖居异国他乡,天然的文化情感决定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认同,已经是无问传统与现代,不论国粹与新知,这就是中华文化自信在海外华文文学家乃至在整个华人世界呈现的一种文化逻辑和文化形态。

中国人无论在哪里,也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还是习惯于写汉字,用汉文进行写作以表达自己的中国情怀,抒写自己的中国文化体验。这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是一种难以克服的文化情结。每个中国人无论走多远,都会在实现自己的文学梦的时候把玩并亲近自己的母语——汉语。因此,是一种文化记忆、文化习惯和文化情结的体现,并不是单纯来自理念上的中华文化自信

进入20世纪后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是因为愈来愈多的留学生走进了“新移民”文学的行列,北美汉语文学甚至对整个汉语文坛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强心效应。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严歌苓的《少女小渔》等。

通常被称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国际汉语文学体现着漂流和离散海外的汉语文化主体集群对于母语文化的充分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并不意味着过度依赖。在德国已经成功融入当地社会并成为地方议员的谢盛友这样理解国际汉语文学家的文化关系:首先,要通过阅读逐渐了解所在国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中国文化,有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优越感”。而保持文化自信甚至秉持母语文化的某种优越感的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进行母语写作。无论在什么国家,一个从事母语写作的人总是能赢得普遍的尊重,这样的作者无论在同族人的心目中还是在外族人的评价中,都具有明显的文化优势。

如果说久住中国本土的文学家对于中华文化常常采取弘扬与批判、坚守与反思相结合的态度,那么,流散在海外的华文文学家则会更多地选择弘扬、坚守的态度,自我的肯定必先依赖于对己身所属的母语文化的肯定,自我的文化自信必须依赖于对自己的母语文化的坚守。

旅居海外或者流散外国的文人才会有高度敏感的母体文化依恋症,当这种症结诉诸文学表现的时候,常常会以夸张的态势化成一种心理郁积

赵淑侠曾经这样解说陈季同开创的欧洲汉语文学的写作传统: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差异性,使得“两种文化互容互谅,截长补短,产生一种新的精神的可能性更大。这种新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些居住在欧洲的华文作家们写作灵感和题材的泉源”。欧洲华文作家本身边缘性的处境和主动离散的心态使得他们具有更广阔的视角,他们往往具有祖籍国和居住国文化的双重视角。正是这种特有的双重疏离与边缘化,欧洲华文作家才能更深刻地辨析两种文化的利弊

其实,国际汉语文学写作和运作并不一定一直纠结着身处海外疏离中国文化的恐慌,特别是国际化潮流冲击全球之后,对中华文化也不会产生强烈的疏离感,更不会有明显的焦虑,从而持续地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摘编自朱寿桐《汉语文化自信与国际汉语文学的文化品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和汉字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敬畏。

B.海外华文文学家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华文化不分古今、不分优劣都坚定认同,一概视为自己的文化故乡。

C.流散在海外的汉语文学家对于中华文化选择弘扬、坚守的态度,而不进行批判和反思,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

D.欧洲华文作家本身边缘性的处境和主动离散的心态使得他们在创作时往往具有祖籍国和居住国文化的双重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外华文文学家对中华文化自信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逻辑和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心理值得研究。

B.栖居异域的成功作家往往能对祖籍国文化自信而不过度依赖,又能吸纳居住国文化而不排斥。

C.海外华文文学家会有高度敏感的母体文化依恋症,这也是他们写作的灵感和题材的泉源。

D.随着“地球村”效应的形成,在国际化潮流冲击下,海外华文文学家的双重视角将被破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旅居海外或者流散外国的文人常常会以夸张的态势来表达自己的母体文化依恋症”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芝加哥之死》中,白先勇给那个留学生起名为“吴汉魂”,离开了汉文化的精神,忧郁的青年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B.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深刻地表现了留学海外的牟天磊的痛苦,不知道自己该属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