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2分)
1.(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高中联合体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四十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南平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 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一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