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低碳经济瓶颈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成都低碳经济瓶颈分析

本文作者:王歆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一、低碳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的重点和共识。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在技术上,低碳经济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耗能、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在产业路径上,低碳经济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二是节能产业,包括工业节能,如余热回收发电、工艺改进、节能材料,包括建筑节能和汽车节能;三是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还包括能源的传输方式,比如高压、超高压输电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智能电网业务。

二、成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成都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快速提升,必将带动若干有条件的国内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其次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条件的局部地区有可能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城市跨越发展;三是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西部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都作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和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肩负着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尤其是产业发展更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为此,低碳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成都经济发展必须选择低碳发展道路。目前成都经济发展模式还仍属于高碳型经济。主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呈现煤多、气紧、油少的特点,能源依赖于外部供给,导致能源安全风险较高;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发展不尽合理,服务业比例偏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加之成都市特殊自然条件的限制,大气环境呈现超载特征;全市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容量趋近极限及环境承载力的薄弱。这些都给成都市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安全隐患。

(一)增长方式亟待转型

成都市经济增长方式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是三次产业发展比例不尽合理,从国内外中心城市和特大中心城市发展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很迅速,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成都市2009年三产业占GDP49.6%,远远低于北京(2009年三次产业占GDP75.8%)等国内特大中心城市。其次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首先是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标准化生产落后;其次是工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还在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最后是传统服务业根深蒂固,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二)产业发展急需扶持

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环保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在成都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但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二是政策措施支持不够,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缺乏有针对性的低碳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三是产、学、研脱节,绝大多数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先进技术未能及时实现产业化;四是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低碳产业健康发展。

(三)资源瓶颈日益突出

成都市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早在2008年已达到3530.4万吨标准煤,是1995年的2.77倍,且能源自给率较低,不足20%,过高的能源对外依赖将造成能源安全风险。同时,成都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仅为862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属于缺水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岷江的高强度开发,加之成都市境内河流水质不断恶化,导致水资源供需紧张,到2020年,成都市将累计缺水35亿立方米。成都市的碳汇资源并不丰富,人均碳汇量为1.0379吨

文档评论(0)

dreams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