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泾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

咸阳市泾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2—2023学年(下)第二次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科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小题2分,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大体意思是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工程之一,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大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运河所经之地,城市兴起,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说这是为后世开万世之利。故C符合题意;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的是隋文帝,故AB不符合题意;创立科举制的是隋炀帝,但与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认识题干材料大意是隋炀帝的举措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2.“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A.独断专行 B.改革税制 C.虚心纳谏 D.裁减冗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治国思想,C项正确;独断专行是指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税制改革是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材料没有涉及改革税制,排除B项;裁减冗员是指减除,去掉超过工作需要的人员,材料没有涉及裁减冗员,排除D项。故选C项。

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②③正确,D项正确;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耧车是汉代的播种工具,①④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4.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是因为()

①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

②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象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唐朝的经济文化对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因此,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由此可知,①②③④均是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①②③④均是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BCD项不完整,排除BCD项。故选A项。

5.唐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唐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由盛而衰。唐朝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朱温称帝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由盛而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战争,在唐僖宗时,排除B项;藩镇割据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项;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6.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削弱相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削弱相权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北宋初期的统治者派文臣做地方知州,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ufuhjk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