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VIP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机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A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盛唐诗人常常根据羌笛作为塞外之物的文化属性,将其用于边塞诗中,借以反映征人之悲。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云:“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用羌笛吹奏“伤离别”的《关山月》,表达其久戍边地不得归的无奈与悲痛。《关山月》不仅成为诗人情感的爆发点,而且还有力地渲染了诗人的哀伤,使诗歌的情思变得更为明晰、深沉。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评论此诗“一语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可想”。盛唐的羌笛描写多渲染了征人的思归之苦、久战无功的遗恨等哀情,与诗人的心声水乳交融,这是之前的同类诗歌难以企及的。

②盛唐诗人常借羌笛吐露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愁,比起前代,此类诗歌的艺术水平也大大提升。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再大也不可能“满洛城”,这里显然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羌笛之声,为诗歌抒情作了铺垫。其后,诗人巧用“折柳”,说明其所闻的笛曲为《折杨柳》,同时建立了本诗的情感基础。最后,再用一个反问句将故园之思自然地从折柳送别之情引出。如此,诗歌的情感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深沉。浓郁的乡愁与嘹亮的笛声交相辉映,致使全诗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高度和出神入化的境界。《唐宋诗醇》卷八评《春夜洛城闻笛》云:“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至于《折柳》笛曲,点用入化。”以羌笛表达乡愁的诗歌,盛唐约有9首,而盛唐之前仅约有4首,尽管早在先唐就有诗人以羌笛抒写故园之思,但其数量和质量,均不能与盛唐类似诗歌相媲美。

③盛唐时,仕途坎坷的诗人时常被哀怨悲切的羌笛旋律触动,屡将其心中郁结的苦闷与怨愤寄托于羌笛。如王昌龄《江上闻笛》:“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此诗是王昌龄在“开元二十七年(739)秋,贬谪岭南途中作”。诗人闻横笛而心起见弃之怨,即以羌笛表露他被贬岭南的怨愤。横笛声之怨,亦是诗人心中不可言说的怨,故此诗的羌笛浸透着诗人的情思,直指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盛唐诗人热衷于以羌笛诉说怀才不遇、忠而见弃、济世无门等“行路难”的怨愤与悲痛。

④羌笛文化意蕴独特、表现力强,流传广。盛唐诗人频频为之欢笑为之哭泣,屡屡将其写入诗歌,使其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又形成了典型的描写特征,这对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⑤羌笛自汉朝时已传入中原,到盛唐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可供诗人吟咏的东西非常多。比如羌笛的缘起及其独特的音色、广泛的用途、动人的故事、悦耳的曲目等均能成为诗人的创作素材。盛唐诗歌中约有76首诗写及羌笛,且作者又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如王维《凉州赛神》对羌笛之用及相关的民俗叙写,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从吹奏者及笛声描翠,杜甫《遗闷》侧重于抒写听笛者的感受,这些诗歌的羌笛描写,角度独特丰富,既经济又有效地拓宽了盛唐诗歌的题材内容。

⑥在盛唐之前,萧衍、李峤等都创作过咏笛诗,但他们多将羌笛视为单纯的客观事物而采用咏物赋的多方铺陈的手法来创作,基本上都是较为纯粹的咏物诗,缺乏情感内涵。到了盛唐,诗人省去了繁琐的铺陈,将浓烈的情感注入羌笛描写,促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高度,诗歌的境界远超之前的咏笛诗。如王昌龄《江上闻笛》、杜甫《吹笛》等均将羌笛置于具体的情景中书写,笛声渲染了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突出了羌笛声之悲,两者交相辉映,情景交融,诗歌的艺术境界随之而获得相应的提升。总之,经过盛唐诗人的创作,咏笛诗已从之前较为单纯的咏物诗延伸为情景交融的抒情诗,诗歌的艺术境界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⑦盛唐诗人继承发扬了前人描写羌笛的技巧,创造出许多准确而巧妙的情感表达。比如盛唐诗人常用“羌笛+曲目”的方式来构造出独特的羌笛描写,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出特定的情思。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羌笛+《关山月》”、李颀《古意》中的“羌笛+《出塞》”、高适《塞上听吹笛》中的“羌笛+《梅花落》”等,这种表达方式充分利用了笛曲的情感内容,委婉地表露出诗歌主要的情思,并形成了动态表达的特点,使笛声始终飘荡在诗歌中,形成特定的情感氛围,深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这比过去单纯的描写、直白的陈述,乃至意象的组合都更具艺术感染力。再者,这种表达方式犹如“1+N”的公式,可以通过变换曲目表达多种情感,形式灵活,可以丰富诗歌的表达技巧,营造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