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pdfVIP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pdf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三篇

篇一: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一、工程概况:

***大学***校教三楼位于校道南侧,东临山丘,南临图书馆,西临教四楼,北

面三栋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高六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

基。由**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第三分公司施工,*****公司监理,

工程竣工日期为二0XX年六月。

二、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XX)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XX)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

4、****大学***校教三栋1:500平面图

5、教三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

三、沉降观测方案

(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1)、观测精度

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

差闭合差应0.3nmm,(n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0.5nmm,沉降观测往返

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1.0nmm,(n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1.5nmm。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第1页共27页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

前后视视距差:≤1.0m;

视距累积差≤3.0m;

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观测时一定要爱护

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

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

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

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首次观测时间

为20XX年12月7日。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

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

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

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

(1)参照设计图纸;

(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

(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

(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工程的特点,教三楼共布设了32个沉降观测点(如下图)。

另外,需在建筑物附近较隐蔽且土层较稳定的地方设置不少于3个永久性的基

准点(J1,J2,J3,J4),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判断选择稳定点

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

第2页共27页

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变形观测的基准点选在远离该建筑物50米外的坚固

地方,本次采用独立高程系统。

观测顺序:

基准点联测:J1→J2→J3→J4→J1

建筑沉降观测:J1→1→24→23→22→21→20→19→18→17→16→15→14→13→

12→11→10→9→8→7→6→5→4→3→2→1→30→29→28→27→26→25→32→31

→J1。

(三)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1、观测仪器:DS05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或同等精度水准仪和设备。

2、首次观测时,应观测二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3、精密水准仪应符合相应技术参数,尤其是i角的检验,校正,i角不大于4

秒,在观测前要对仪器进行检定,保证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参数均能满足观测要

求。

4、每次观测应尽量做到仪器、标尺、测站、线路、观测人员五固定。

5、为了提高观测精度,视线长度宜为20~30m,比一般精密水准测量所固定50m

短,视线高度不宜地域0.3m。

6、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

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1小时内;

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D.气温突变时;

第3页共27页

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7、测站要求

视线长度≤50米、前后视距差≤1.0米、前后视距累积差≤3.0米、视线高度(下

丝读数)≥0.5米。

8、测站观测限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3.0毫米、基辅分划读数差≤0.4毫米

文档评论(0)

下载吧,学习吧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人人都可以学习,都可以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