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公顷、平方千米
知识点来源
R学科:小学数学R年级:五年级R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R所属章节:组合图形的面积
录制工具和方法
Ev录屏、pr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对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有直观感受,发展对较大面积单位的量感,因此,本节课结合“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视频情境,引导学生知道用亩、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度量较大图形的面积,如农田面积、城市占地面积等,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联系实际生活中如操场、教室等具体情境,借助课件中的动画几何直观,发展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具体感知与实际认识,进一步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同时,可以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1.结合“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视频情境,知道用亩、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度量较大图形的面积,如农田面积、城市占地面积等,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联系实际生活中如操场、教室等具体情境,借助几何直观,发展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具体感知与实际认识,进一步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量感,以及理解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播放“袁隆平——禾下乘凉梦”视频,提出问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看视频,边将数学信息记录在学习单上。
学生发现在视频中使用的面积单位不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而是“公顷”和“亩”这两个新单位。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度量较大图形的面积如农田面积、城市占地面积等,国际上通常使用公顷、平方千米做单位,中国常用亩做单位。
学生提出核心问题:1公顷、1平方千米、1亩究竟有多大?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一)1公顷有多大?
1.认识公顷的含义
教师引导:公顷又叫平方百米,你能联系我们学过的知识,猜一猜它的含义吗?
学生迁移经验,猜想含义:我想到1平方厘米就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那么我想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m的正方形面积。
教师借助几何直观,肯定学生的猜想,出示公顷的含义,得到1公顷=10000m2。
2.感知1公顷的大小
思考: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到底有多大?
学生先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空间想象,再用自己的方法描述大小,再全班交流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
生1:400米跑道围成的操场面积大约就是1公顷。
生2:200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经验认识公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由小推大,发展学生的量感、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二)1平方千米有多大?
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边长是1000m的正方形的大小是1km2。
学生计算1平方千米=()平方米=()公顷,结合计算了解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生1:1平方千米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1千米×1千米=1百万平方米。一百万里面有100个一万,1平方千米就等于100公顷。
生2:也可以先看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面积,1000米里有10个100米,10×10,那么1平方千米里面就有100个1公顷。
(三)感知面积单位联系与一致性
1.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梳理面积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回顾袁隆平爷爷的视频,全球一共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合多少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60000000公顷=160万平方千米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学生讲一讲收获,回顾面积单位的联系,课下试着搜索关于“亩”的相关知识。
生1:公顷和平方千米用来表示很大图形的面积。
生2:200间教室和400米跑道围成的操场大约就是1公顷,100个操场的大小大约就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比1公顷还要大很多。
五、课后作业,素养提升
详见作业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