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共13张PPT).pptVIP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共13张PPT).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45年前的苏联(俄)经济政策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8新经济政策1936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引发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利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农业)积累资金。(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思想文化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和学术问题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个人崇拜严重。“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战后苏联—斯大林时代(1945—1953)卫国战争中苏联直接经济损失占当时国民财富的1/3,战后几千万居民无家可归,粮食产量相当于战前的60%。1946年,苏联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1950年,主要工业指标超过战前水平,1946年,爆炸原子弹,1953年,爆炸氢弹。1947年,取消食品配给制。到1950年,新建城市住房1亿多平米,新建农村住房270万套。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得益于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然存在并日益严重。从“四五”计划执行结果看,工业投资额的88%用于机器制造业,只有12%投到了轻工业。轻工业生产非但没有达到计划目标,甚至还低于战前水平。此外,公路、铁路、水路和海路运输业等,也都因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受到损害。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四五”计划预定农业生产增长27%,但由于战后对农业投资较少、自然灾害和行政命令等原因,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到1950年时仅达到1940年水平的99%,还没有超过十月革命前的水平,谷物总收获量仅为战前水平的78%。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农业依然是苏联经济中最落后的产业。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实行干部轮换制和任期制;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农业: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实行小组包公奖励制;垦荒,种植玉米运动;工业:将部门管理机制变为地区管理机制;支持价值规律、物质刺激等学术讨论;冷战:提出和美国“和平共处”的策略。⑴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⑵工业引入市场因素,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促进经济发展。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促进思想解放;但造成苏共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思想混乱。⑷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原有体制的局部调整。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①前期:政治:注重集体领导。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农业: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制度;加大农业投资。冷战: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②后期:改革:注重科技进步,但整体改革停滞不前,日趋保守。冷战:开展军备竞赛,入侵阿富汗。(2)效果:①一定程度推动工农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③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原有体制的局部调整。④后期改革放缓,经济下滑,矛盾丛生。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经济: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失败)。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将联邦制改为邦联制。思想: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公开性(揭露历史黑暗面),民主化(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多元化(多党制、私有化、自由化)否认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1、历史原因: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现实原因: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3、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4、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5、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19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