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山东省平度市2023届高三二模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一是观察和研究的内容有
重叠,都包含人类未加干预的自然事物,因此都含有自然知识。孔子在《论语·阳
货》中讲到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直白阐明了“多识”的判断标准中就包含
鸟兽草木等自然知识。联系之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是观察、记录等经验式
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自不待言;而西方自然志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是与自然哲
学相对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的事物的具体考察,而不是研究
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
可见西方自然志也是经验式的。
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之间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观察研究对象的范围、
目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首先,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研究对象为“物”,既可以是自
然物,亦可以是人工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甚至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内,
而西方的自然志只记录描述自然物。其次,中国传统博物学内含的思想和价值判
断与儒家理念相一致,而西方自然志专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博物
学与西方自然志在目标和主旨意趣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明。
(摘编自王莹《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
材料二: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
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
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
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
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
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
阿来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对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
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
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
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
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
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
科普类博物书写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
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
给读者。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
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
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
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
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
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
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
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三:
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
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
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
少研究成果。
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
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
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的
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
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
《天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
归宿。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
欲”。诸如《小时代》一类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
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
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
学的意义。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
容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班数学活动《小动物在哪里》PPT课件.ppt
- 全国节约用水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pdf
- 机动护士培训【30页】.pptx
- unit 2(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上册.doc VIP
- 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第三版薛定宇习题答案.pdf
-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二版)张正峰,第一至第十二章知识点.docx
- (人教2024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跨学科实践: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课件.pptx
- 化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书1116.doc
- 宋元考古课件:磁州窑.ppt
- 2023年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