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若一去兮应复还】敦沫若.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沫若一去兮应复还】敦沫若

上世纪末的一个初秋,省内部分报纸副刊同仁在郭沫若故里乐山市沙湾聚会,朝夕倾听大渡河波涛传递出的郭沫若所言那种“伟大的苍凉”,话题便不由自主地集中到这位一代文化巨人的身上。其间,笔者提出了耿耿于怀多年的一个疑问:郭老为什么不归葬家乡呢。进而郑重建议:乐山应重造郭沫若墓,衣冠冢或笔冢皆可,这是桩值得一做也并不难做的大事。这话获得当时乐山领导和同仁们的一致首肯,我便写了文章见诸报端。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今年已经是郭老诞辰120周年、逝世34年了,事情毫无动静,不禁旧话重提,以求共鸣。

一百年前大渡河边的郭沫若,虽然僻处川南一隅,“少年的心受着四方的牵引”,“景仰欧美,景仰日本,景仰京沪,景仰成都”,“没有一刻宁静过的”。1913年,当郭沫若终于有机会挣脱盆地的束缚乘舟东下之时,他欢呼道:“一出了夔门啊,我便要乘风破浪。”

郭沫若乘风破浪的世纪岁月,已经载入史册,为人耳熟能详、盖棺论定的官方评价大的有两次:1978年6月18日华国锋出席、叶剑英主持、邓小平致悼词的追悼大会,新华社电讯的肩题是“沉痛悼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1992年11月21日在北京举行、由李鹏发表讲话的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大会,那电讯肩题则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又一面光辉旗帜”。这些年来,学术界内外的郭沫若研究和讨论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深化,其中不乏见仁见智的争论。然而,不争的事实是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巨人的存在,诚如大海,龙鱼俱在,终在轰鸣;诚如高山,森罗万象,难以比拟。那些烙上时代印痕的历史缺陷,也是人皆见之的君子之过,有如日月之蚀。

肩负着时代与人生重荷的郭沫若,有过不少常人难以理喻的行状。“终”其一生之际,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根据郭沫若同志的遗嘱,他的骨灰将撒在大寨的土地上”(新华社追悼会电讯的最末一句)。如今的大寨,当年翻卷神州的那面大旗已经悄然落下,但虎头山腰却有两座一进村口便赫然入目的坟头,一座是大寨元勋、“文革”副总理陈永贵的,一座便是郭沫若的。大寨不再热闹,一字并肩的文“武”两座名人墓也寂寞,只有当地农民逢年过节携些供品纸钱去烧香焚纸一番。一位文友去过后说,“一个文盲,一个文豪,这真是哪儿跟哪儿啊。”话虽刻薄,听罢却叫人也有不知从何说起的感慨。

大寨人的厚意不好贬低,但细察起来,郭老和大寨的渊源,也就是1965年的那个冬天,他曾率领一班科学家去“学习”并“三同”了一番,并写下了《颂大寨》的两首诗。在“文革”逼近之际,郭老此时此刻的言行,纵然虔诚,也难免是紧跟中心的应景文章。比较起来,我更相信长存也藏存在郭老心底的千万话语之中,恋乡之情是这位游子绵绵不绝的主旋律之一。

有远远超越两首大寨诗、难计其数的众多作品可以为证。

且不说《沫若自传》四卷本中整整一卷的《少年时代》关于故乡的人、事、景、物绘色绘声的浓墨重彩,也不说诸如《峨眉山上的白雪》这般直抒怀乡胸臆的千古诗篇,即便是在写出《颂大寨》同时去海南梦见家乡古代文豪苏东坡时夜不能寐、一挥而就的长篇诗作,也是前者望尘莫及的。以言行而论,人近晚年,日渐谨慎的郭老也仍有流露真性情之时。家乡来人,他忘不了细细询问乐山的一景一物;文革“封笔”,却对家乡有求必应,仅为乐山市文化部门便书写了数十件诗词、集句与胜地题名;一次看了成都市川剧院进京演出的《望娘滩》,上台去致贺,这位“大人物”和演员们挤坐在舞台地板上,忘情沉吟:“我想起我的妈妈了。”……无论如何,对于本色是诗人的郭沫若,抗战匆忙的1939年,他为尽孝竟数月之内三回沙湾,弥留之际,说他脑海里没有叶落归根的念头,怎么也讲不过去。

郭沫若的乡情,实在是浓得化不开。

在家乡建一座沫若之墓,可谓一举数得。既圆了先生与乡人的心愿,更为中国文化留一处足供世代瞻仰的得体场所,从乐山这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所在地而言,也平添出一道夺目的当代人文名胜。

笔者在当年沙湾会上还提出过三处地点作为选择。沙湾、峨眉山或是乐山市郊的凌云山。三者中,后者最佳,具体地点是现成的,就在业已建成的“沫若堂”林园。此地正对峨眉山,背负灵宝塔,远眺沙湾,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岷江三江合流奔来,嘉州秀色一览无遗,它是少年郭沫若流连忘返、老年郭沫若念念不忘的“听凤凰鸣”处。这里,手执如椽大笔的郭沫若全身铜像早已塑立,镌有沫若诗词及生平大事的碑廊、石刻业已琳琅,郭沫若研究会的资料研藏、陈列一应俱全。沫若归来兮,可谓得其所哉。

至于“操作”,我想应该不是难题。建衣冠冢或是笔冢,与乐山过从甚密的郭老亲属不会不支持,而且,在沙湾故居博物馆中,所需衣物文具均不止一两件。

造墓一事,真要去做,倒不妨来一个“学大寨”。郭老从未有只字片语说过要在大寨修墓,但人家就不声不响、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家石匠叮叮当当便修建起来了

文档评论(0)

abcab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21321313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4000421100004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