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外来农作物如何改变中国人的生活.doc

(4.73)--外来农作物如何改变中国人的生活.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外来农作物如何改变中国人的生活|访谈

导??读

为什么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中心教授韩茂莉认为,说中国是农业大国,不只是说中国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农业种植历史有多久,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这里驯化出多种作物,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作物驯化地之一。另一方面,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业物种的交换与传播。

反观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农业地理格局,冬小麦如何取代中国本土的粟和黍成为北方重要粮食作物?来自东南亚的占城稻是如何影响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原产西亚北非地区的芝麻,拥有中国主要油料作物的地位,为何会在近代受到美洲作物花生的挑战?原居“客位”的外来作物如何取代本土作物占据重要地位?

就上述问题,澎湃新闻()采访韩茂莉教授。

文/于淑娟(澎湃新闻记者)

来源:澎湃新闻(2015年5月30日)

?

?????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韩茂莉教授

澎湃新闻: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交通路线,通过这两条通道,东西方的物质、文化得以传播、交换,其中农作物的输入是一个重要内容。请您从农业地理的角度,谈谈“一带一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所起的作用。

韩茂莉:中国是农业大国,不在于我们有多少人多少土地,也不在于我们的农业历史有多久。说中国是农业大国,首先在于,这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作物驯化地。

世界上农业作物的驯化地主要有三大区域:第一个是西亚北非,这里驯化出了冬小麦、葡萄、石榴、胡萝卜、椰枣、各种豆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冬小麦;第二个是南美洲,这里主要驯化出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花生等等;第三个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这里驯化出了粟(今天的小米)、黍(今称糜子、黍子),以及水稻。

中国是驯化作物的原产地,它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很大的贡献,如果站在这个立场上谈,我首先要讲,“一带一路”对物种之间的传递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

所谓“一带一路”,它是文化和信息传播的地带,而不是经济带。受降水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一带一路”中的“一带”发展农业存在困难,其中“水”是关键,绿洲以外农业难以立足,但是它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这是中国本土驯化而成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因为有了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的交通道路,伴随中国农业物种的丰富性,随之而来的,还有技术的复杂性。????

澎湃新闻: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冬小麦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怎样的“适应期”?

韩茂莉:冬小麦的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我们可以肯定,它是沿着丝绸之路最早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新疆、青海等地已经有与小麦有关的墓葬,这些墓葬距离现在四千多年,也就是说小麦传入中国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距离今天的时间越来越近,小麦沿着新疆、青海、甘肃、陕西、河南,一步一步传入中原地区,这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

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谷物遗存

?

冬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早,但外来物种进入中国终究要有一个土著化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从“不服水土”到“服水土”。所谓“服水土”,并不是简单的生长环境的问题,而是人类在利用它的时候,怎么将其加入到自己粮食结构的主旋律中。

冬小麦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适应性的过程,其中叠加了各类技术因素。

冬小麦传入中国后就迅速地被接纳,并位列“五谷”之一,其原因不在于别的,主要在于它的生长期。冬小麦成熟于六月,这正是中国本土作物青黄不接之时,以此救急正好。但是冬小麦成为整个黄河流域最重要的农作物却经历了很长时间,这与小麦加工技术有关。

不像北方的粟、南方的稻米,用传统中国的舂米工具就能去掉外面的米壳,小麦的麸皮是很难去掉的,这需要用到石磨,石磨的加工又与钢铁技术有关系。加工石磨需要高硬度的石材和高硬度的钢材,铁炼成钢需要很高的炉温。于是,小麦去壳、磨成面粉这一过程就涉及了技术、燃料等诸多因素。

大概在西汉时期,石磨还不是普及性的加工工具,那时候人们吃麦饭是用蒸或煮的方式,连同麦壳整粒吃下去的,直到西汉末期,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考古文物中我们看到石磨已经可以被农家所使用,冬小麦才得以加工成面粉,食用小麦的适口性也开始提升。这个时候冬小麦才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澎湃新闻:小麦加工技术的成熟,也有受到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影响?

韩茂莉:西汉武帝以后,从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到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再到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时候丝绸之路就已经开通了,在各种各样的东西之外,地中海沿岸成熟的面食加工技术也传入中国。

公元前三世纪地中海沿岸有一个叫加图的罗马人,他写过一本书叫《农业志》,里面谈到了很多麦食加工的方法,这和《齐民要术》中各种肉包子、甜食制品的描述非常相近。我相信这和丝绸

文档评论(0)

158****6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