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 启动人类新农业文明.doc

(4.64)--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 启动人类新农业文明.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启动人类新农业文明

大约在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开始驯化野生植物,?以满足当时人类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大约在4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完成了主要作物的驯化。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完成了由采集渔猎型向农业型转变(Doebleyetal.,2006)。由此可见,?作物驯化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是粟(谷子(Setariaitalica))、黍(稷(Panicummiliaceum))、水稻(Oryzasativa)、荞麦(Fagopyrumesculentum)及大豆(Glycinemax)等多种作物的起源地,?农耕历史悠久,?形成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将野生植物驯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栽培作物,?需要使其发生一系列形态性状和生理特性的改变。例如,?由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驯化成为栽培稻,?不仅在株型、穗型、落粒性、芒性和丰产性上发生改变,?而且其光周期反应及适应性也发生重要改变,?即由普通野生稻的匍匐生长、散穗、极易落粒、长芒、低产、抽穗期晚和适应性窄,?转变为栽培稻的直立生长、紧穗、不易落粒、短芒或无芒、高产、抽穗提前和适应性广。这些性状的改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模仿驯化过程,?既有望快速培育现代栽培品种,?又可获得基因库中未发现和利用的新基因与优异特性(Chenetal.,2021)。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之灾害性天气频发,?粮食生产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预计到2050年粮食单产需要提高50%才能满足全球粮食需求。常规育种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的技术推动产量增加的速度难以满足未来快速增长的粮食需求。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无论育种家还是植物学家都在积极探索改良现有作物以及开发新作物的途径和方法,?以破解全球粮食安全问题(Tianetal.,2021;YuandLi,2021)。??多倍体植物由于基因组多倍化,?与二倍体植物相比,?在生物量、耐逆性、抗病虫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多倍化是作物驯化与改良的重要方向(FangandMorrell,2016)。现存植物中有超过70%的物种以多倍体形式存在,?小麦(Triticumaestivum)、油菜(Brassicacampestris)及花生(Arachishypogaea)是典型的异源多倍体作物,?甘薯(Ipomoeabatatas)和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是同源多倍体作物。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为二倍体,?但是稻属还包含约25个野生种,?其中有5类异源四倍体,?分别为BBCC、CCDD、HHJJ、HHKK和JJKK基因组(Wingetal.,2018)。通过快速驯化技术,?将水稻的多倍体近缘种进行定向驯化,?创制出新型多倍体水稻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成功实现了从头驯化异源四倍体野生稻(Yuetal.,2021)。该团队首先选择3种来源于美洲的异源四倍体CCDD基因组野生稻,?包括高秆野生稻(O.alta)、重颖野生稻(O.grandiglumis)和阔叶野生稻(O.latifolia),?开展遗传转化效率评价,?仅发现1份高秆野生稻具有较好的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能力,?并将其命名为PPR1(polyploidrice1)。高秆野生稻植株高大(2.7m),?叶片宽大(5cm),?稻穗长(48?cm),?着粒稀,?籽粒小(千粒重约为8.79g),?籽粒上具长芒,?耐逆且抗病虫能力较强(图1)。为实现高效的基因组编辑,?他们进一步优化遗传转化系统,?将PPR1的转化效率和再生率分别提高到约80%和40%,?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展高秆野生稻的从头驯化奠定了基础。

图1??异源四倍体高秆野生稻的植株和种子(图片由范芝兰提供)(A)?高秆野生稻植株(bar=30?cm);?(B)?高秆野生稻种子(bar=1?cm)?Figure1??Theplantandseedsofwildallotetraploidrice?Oryzaalta?(ThesepictureswereprovidedbyZhilanFan)(A)?Theplantof?O.alta?(bar=30cm);?(B)?Theseedsof?O.alta?(bar=1cm)?

李家洋团队综合利用多种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成功组装了PPR1的基因组序列,?总长度约为894.6Mb,?全基因组注释蛋白编码基因99312个。通过BAC末端序列比对,

文档评论(0)

158****6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