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同样是小麦 为何在西方制成面包 在中国制成馒头.doc

(4.61)--同样是小麦 为何在西方制成面包 在中国制成馒头.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样是小麦为何在西方制成面包在中国制成馒头?

公元225年秋,还未与王朗进行宿命一战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欲渡泸水,以平定持续已久的南蛮之乱。不过,诸葛亮第一个遇到的敌人却不是蛮王孟获,而是波涛汹涌的江水。

《三国演义》中曾有这样一段情节,蜀军渡江时,江面风浪大作,蜀军望着滔滔江水,莫不惊恐。此时,孔明手下有人建议用蛮人的头颅(“蛮头”)来祭祀水神,去除灾祸。这一计谋明显过于血腥,诸葛亮虽没答应,但却“脑洞一开”,下令手下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状,来代替“蛮头”投入江中,以壮“军胆”。也是巧了,受祭之后的江面果然风平浪静,蜀军成功渡江。由于诸葛亮以“馒头”充“蛮头”的故事如此生动,不少人认为,“蛮头”就是“馒头”一词的来历。

94版《三国演义》截图

实际上,你可千万别觉得,古人直到三国时期才吃到馒头。早在战国时期,《事物绀珠》中就有“秦昭王作蒸饼”的记载,其中“蒸饼”有可能就是馒头。到了南北朝时期,《齐书》中提到一种叫做“面起饼”的食物,将其描述为“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其中“松松然”的描绘十分传神,使得一屉屉热气腾腾的馒头仿佛跃然纸上,让人不禁食指大动。

在西方,同样的面食,我们知道的更多的是面包。而且,不仅有“松软”的,还有“坚硬”的,那种能磨刀的真·硬核面包。

所以,都是小麦做的,为什么在中国成了馒头,而在西方就变成了面包呢??

外来小麦如何变身馒头

其实,小麦并不是中国的本土作物,它来自今天的西亚一带。据考古学家研究,小麦大概在距今3500至4500年左右由西亚传入中国。

“新月沃土”(图中绿色区域),小麦的原产地

纵观历史,在与小麦“邂逅”之前,中国古人习惯吃小米(粟黍)和水稻(大米),小麦的传入丰富了古人的饮食习惯,汉代以后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到了唐代,则渐渐成为风靡全国的主要粮食之一。宋代诗人兼美食家的苏轼,曾与友人共吃馒头,并写诗云: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苏轼将馒头称之为“人间济楚”,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不仅如此,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馒头有消食、养脾胃、益气和血、通水道、利三焦的药用功能,可见我国古人的确对馒头“爱得深沉”。

不过,为什么西方人用来做面包的小麦,到了中国人会变成了馒头呢?

小麦传入中国后,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我国栽培的小麦大多是籽粒半硬、蛋白质含量中等、面筋强度中等的“中筋小麦”。与此相反,西方则普遍流行种植籽粒硬质、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强的“高筋小麦”。

有烹饪经验的人都知道,由于高筋面粉籽粒过硬、强度过高,用高筋小麦制作馒头难度很大,且发酵过程难以控制,做出的馒头吃起来大多如啮檗吞针,令人难以下咽。不过,也正因高筋面粉籽粒较硬、强度较高,它却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富有弹性的面包。与此相反,用中筋小麦产出的面粉制作馒头则是如鱼得水,非常容易做出馒头“松松然”的感觉,吃起来也更加软糯可口。

电视剧《还珠格格》截图,古代硬邦邦的面食,大概得是窝窝头了

因此,即使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小麦在来到中国之后,也适应了本土的地理环境,成为“松松然”的馒头,而与筋弹爽口的面包“擦肩而过”。

不过,中国古人对馒头的青睐不仅受小麦品种的影响,还是长久以来本土饮食传统的必然选择。

与依赖于烤制的面包不同,馒头的制作依赖于蒸煮;巧合的是,自史前时代以来,中国大陆就有长时间蒸煮食物的传统。这是因为,蒸煮的食物制作方式依赖陶器,而早在大约2万年前,今天的中国江西地区就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陶器。

仙人洞陶片

相较于西方大多数地区,我国的“陶器科技”领先了一万多年。“无他,唯手熟尔”,在这多出来的万年使用陶器的过程中,中国古人慢慢领悟了使用陶器蒸煮食物的技能。有传说认为,“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可见在遥远的传说时代,中国古人就掌握了蒸煮的技法,有着成熟的蒸煮经验。

甑(倒置):最早的“蒸锅”

随着人们对蒸煮食物依赖的不断增加,史前的中国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陶器——甑,专门用以蒸煮食物。这种陶器的形状较为特殊,底部有镂空的孔,在底部放置食物,并在底下放上一口较大的锅,先在锅中盛水,然后在锅下烧火,可利用蒸汽将食物蒸熟。

千万别小看这小小的甑:它可算是货真价实的史前“黑科技”,带领中国古人提前进入了“蒸汽时代”。有了甑提供的蒸汽,中国古人可以将水稻做成香喷喷的大米饭,将小麦做成热腾腾的大馒头。由于西方并没有发现甑一样的陶器,这一简单的发明便成了史前东方人的独创,使得蒸法成为彻头彻尾的“东方特色”。既然蒸法是彻底的中华古早饮食之道,那么以蒸法制作面食,将面粉加工为馒头就十分自然了:这也难怪,没有掌握蒸法的西方人不会制作馒头了。

纵观今天国人热爱的各种食物,无论是馒头、包子、饺子、馄饨还是汤圆,乃至大受欢迎的火锅和麻辣烫,基本上都是蒸煮制作的产物,鲜有烤熟的。饮食习惯一旦形

文档评论(0)

158****6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