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doc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设计

1.通过对“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的学习,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学习苏联的三次改革,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比较改革的异同,并对改革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总结,培养历史解释能力。通过苏联解体得到的启示,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理解改革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培养家国情怀。

2.通过对“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的学习,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类型和特点。通过对东欧各国改革的学习和比较,认识苏联模式对东欧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苏联及其模式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做好了准备。正确认识改革也是次革命,改革就是废除旧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唯物史观素养。

重点:苏联的改革,东欧的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

难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导入新课】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一座庞然大物轰然倒塌,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二的超级大国,苏联的解体给世界局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原苏联人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影响。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所带领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战后是如何发展的?中国现在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大国,中国的崛起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人类史上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即将从资本主义阵营来到社会主义阵营,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新课讲授】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教师活动】讲述苏联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引出苏联进行改革的原因。

1、苏联的发展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师活动】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斯大林、戈尔巴乔夫为领导的苏联领导集体对苏联进行了三次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让我们来看看这三次改革的具体情况以及改革的结果。

(1)赫鲁晓夫改革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历史》

【教师活动】提问: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怎样的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

①内容:

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b.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c.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d.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结果:

a.积极影响:

这些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局限性:

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3.0%;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世界历史》

【教师活动】提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怎样的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

①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结果:

a.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b.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

文档评论(0)

祝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