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讲的 欲望 故事.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家讲的欲望故事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所引发的思考——

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多次给我讲一个发生在我的老家——山东省掖县的乡村,一位教书先生身上的故事:那是在20

世纪20年代中期,那时我的母亲还是一个孩子。村里有一位落弟秀才,他开了一家私塾,广收四乡五邻的求学孩子。这位先生在那偏僻的小乡村里,也算得上是一个满腹经伦,学问渊博的人物。他用心育人,殷勤施教,而且收费菲薄,很受乡亲们的欢迎,大家都每天省吃俭用,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来念书。

教书先生是外乡人,在家里排行第三,因此大家都称他“三先生”。三先生年过三十而未娶,为人随和,天性温善,与世无争,只是嗜好读书。他又秉性厚道,乐善好施,常常将学生们交上来的菲薄学费,又施舍给那些贫困的学生去买纸墨笔砚,因此他在乡亲们中间很有人缘,大家都很敬重他,也很喜欢他。那时乡里的民俗是教书先生吃百家饭,也就是说,凡教书的先生自己是不会开火做饭的,每日轮流在自己的学生家里吃饭,从初一到三十,天天都有人请吃管喝。三先生名气在外,学生又多,人缘又好,大家都十分乐意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管好这一天的伙食。那时候的乡村,人人家里都很穷,最好的东西也无非是一点白面、鸡蛋、腊肉、花生、大枣和陈年地瓜酒。鸡、鸭、鱼、肉一般人家是绝不敢想的,不过因为家乡离海边较近,海产品较便宜,因此也有的渔民之家偶尔也可以尝一尝海鲜。

三先生每日去学生家里吃饭,学生家里都是极尽所能地热情款待,不是擀鸡蛋面条,就是包饺子,或是蒸螃蟹,煎带鱼。稍有点钱的人也会杀鸡宰鸭,或者远远地跑到镇上去割点猪肉,打一壶老酒回来招待三先生。三先生几乎天天都在过年,每日里吃得脸色泛红,春风满面,日子过得比有的土财主还舒坦。

久而久之,三先生也变得矜持神气起来,对学生也不那么亲善和蔼,摆起了师道尊严的架子,责骂、训斥和戒尺惩罚也渐成了常事。每日去学生家里吃饭,如果有一顿缺酒少菜,三先生便脸有愠色,因此,那些家境贫寒的人家,一旦轮到包饭之日,个个都愁云满脸,心怀忐忑。三先生一进家门,大家都小心翼翼地伺候著,生怕惹得先生不高兴,不再认真教自己的孩子。三先生的胃口也变得越发娇贵起来,平时爱吃的韭菜猪肉馅饺子,也不愿吃了,鸡蛋煎饼更是不愿闻了,三鲜馅饺子,也只咬中间的部分,将没馅的两个饺子角和大部分饺皮咬掉不吃。有时家境殷实点的人家杀鸡宰鸭招待他后,下一日他便在另一家饭桌上有意无意地提上几句,什么,前一日哪家招待他如何如何啦。这样一来弄得包饭的学生家长们不得不费尽心思,倾其所有地去准备三顿饭。三先生吃一天,学生家里就要大伤元气好一阵子,渐渐地大家都怕了三先生进门,当时在学生中间私底下流传著这样一句话:“不怕小鬼来索命,就怕三先生来敲门”。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有一年冬天,三先生突然大病一场,两个月后身体慢慢地恢复,但双眼却瞎了,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眼睛瞎了,三先生自然也就不能教人读书识字了,他的私塾不得不关门。失去了学生,三先生的衣、食没了著落,只好沿街乞讨聊以度日。幸亏他过去的学生家里人不忍心看著先生忍饥挨饿,也时不时地施舍他一顿二顿,一些破旧的衣物,也送给他穿戴,虽然饭菜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丰盛可口,自家吃什么也给先生吃什么,但三先生总归不会饿死、冻死在街头了,他虽内心羞愧,暗自神伤,叹息世态炎凉,但为了生存,又不得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有一天,他来到一位过去的学生家门前乞讨,那家人热情地将他迎进门去,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食物。三先生饥肠碌碌,呼噜呼噜,不大一会儿功夫就吃得干干净净,他用手擦著嘴,回味无穷地问:“你们给我做的什么东西呀,这么香甜?”学生的母亲说:“先生啊,这就是过去您在我们家吃饭时,吃剩下的饺子边角和饺子皮呀!我们舍不得扔掉,将它晒干,包存起来,给孩子他爹外出打短工时,做干粮,这些是剩下的,不多啦,您来了,正好煮一碗给您吃,对不住您呀!”学生娘的话声音不大,三先生却像挨了一个睛天霹雳,半响回过神来,摸摸索索地拄著拐棍走了。第二天一早,拾驴粪的孩子呼天抢地地在村口大声呼

喊:“三先生上吊死啦——!”三先生的尸体挂在村口的一棵老槐树上,硬硬的,盖上了一层霜雪,在呼啸的寒风中。不停地来回摇晃著……

母亲每次给我讲这个故事时,总是神情凝重,语气深长,讲完之后,她总要沉重地叹上一口气说:“你要永远地记住这个故事,做人不要贪得无厌,不要得志时太骄横。饱时勿忘饿时饥,好年景要防灾荒年,做人应该知足,应该因永远谦虚,本领再大也不要盛气凌人。好马也有失蹄之时,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好的时候要常自我反省,要向圣人学习?一日三省吾身?这样才不至于落得像三先生一样的下场!”

月更星移,事是人非,如今母亲早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