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分析课件.pdf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构抗震分析

第一部分

结构抗震分析研究进展

一、地震工程学与工程地震学

(Earthquake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Seismology)

地震工程学(土建专业、力学专业)的研究内容

(1)地震地面运动

v宏观调查

v烈度区划:中国地震烈度区划(1990)ChineseSeismicIntensity

ZoningMap

v地震基本烈度(BaseIntensity):指在50

下可能遭遇超遇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v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odeforSeismicDesignofBuildings(GB50011—

2001):采用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

分组。

v烈度标准:a、v、D、a、T

mmmrsmD

v强震观测:包括常规分析。

地震工程学(土建专业、力学专业)的研究内容

(2)结构抗震动力计算和设计

v结构动力特性(质量、刚度、阻尼、振型、自振频率、阻尼比):

结构脉动试验、振动试验;

v结构动力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力学模型、分析

方法、破坏机理;

v结构抗震设计:根据抗震规范进行抗震验算和构造措施

特殊结构(核电站、海洋平台、大型构筑物)。

二、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

静力理论阶段(StaticMethod)

1900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震度法概念。该理论假

定结构物为绝对刚体,结构物上任一点的绝对加速度与地

面运动加速度相等,而与结构动力特性无关,结构上各部

位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地震力相等。

式中k为地震系数,根据多次地震震害分析得出用以反映

该地区地震强烈程度k=0.1—0.2。

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现仍使用)

反应谱理论阶段(ResponseSpectrum)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

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阻尼)所产生的共

振效应(含共振效应)。

地震时结构受到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式中,β称为动力放大系数或放大系数,用β表示结构动力特性;S为绝

a

对加速度反应谱。

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现仍使用)

反应谱理论阶段(ResponseSpectrum)

地震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

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peakresponse(如位移、速度、

加速度等)与结构体系自振周期T的关系。

反应谱理论尽管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它仍然

把地震力当作静力看待,所以又称为等效静力法。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动力理论阶段(TimeHistoryMethod)

动力抗震设计理论涉及十分广泛:

1.地震波(强震纪录、人工模拟地震波)

2.时程分析方法(力学模型、恢复力模型、步步积分法)

3.简化分析方法(简化模型、弹塑性谱、弹塑性变形简化计算、静

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4.破坏试验

5.竖向振动

6.扭转效应

7.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相互作用)

8.结构减震与控制

9.结构物地震波的多点输入

10.专家系统、模糊识别

三、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与结构识别

第一种划分方法

确定性分析方法与非确定性分析方法

确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地震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是时

间t的已知和确定的函数,根据这个地震作用求出结构反应,

也是时间t的确定函数。

非确定性分析方法,即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就是指地震

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文档评论(0)

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