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技术.pptx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革热防控技术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1页

江苏省登革热疫情

年之前

20世纪40年代东南沿海(江苏南通)

年(兴化)

新加坡归国人员造成当地疫情(30例)

—年

(4例)、(1例)、(5例)、(2例)

—年汇报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2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3页

一个虫媒病毒性疾病

登革热(DengueFever,DF)

由登革病毒引发急性蚊媒传染病,

主要经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输,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乙类传染病

一、概况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4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一、概况

分布广发病高危害重已成为

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以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域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较为严重;

据WHO预计全球约有25亿人口健康受到威胁

每年约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热病毒

其中约50万人为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5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一、概况

诊治和防控难度大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含有传输快速、

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率高及严重类型(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病死率较高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6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一、概况

诊治和防控难度大

登革热输入性、突发性,

易致误诊、漏诊

传染源“逍遥”传输,

疫情汇报、调查处理不及时,会造成疫情蔓延。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7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一、概况

登革热可引发较大规模流行

假如未经适当治疗,登革出血热病死率可超出20%;

经过主动支持、对症治疗,病死率可低于1%。

登革热可引发较大规模流行,在登革热流行期,易感人群罹患率可为40~50%,甚至高达80~90%。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8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一、概况

预防控制登革热唯一有效办法是控制蚊媒切断传输路径

当前尚无能够应用登革热疫苗。

控制蚊媒最关键步骤是环境治理,去除蚊媒孳生地,

因而登革热预防控制绝非单一部门或单位或局部地域所能单独负担此重担,需要全民参加。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9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一、概况

全球登革热疫情:分布最广,传输最快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10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一、概况

全球登革热疫情概况

过去50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增加30倍。每年超出100个流行国家新增感染约5千万至1亿(WHO,)。

图1.每年上报至WHO登革热与严重登革病例平均数(1955-)与近年病例数(-).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11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一、概况

12

1989年纳入乙类传染病以来历史最高水平

年来首次汇报死亡病例

我国登革热疫情形势异常严峻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12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二、病原学

登革病毒: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脸RNA

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不耐酸、不耐醚;脂熔剂(乙醚、氯仿等)可使病毒灭活

对严寒有较强抵抗力;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

UV照射或X射线辐射可将病毒灭活。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13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三、流行病学

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感染登革病毒后,有一部分感染者不发病(隐性感染);但可产生病毒血症,百分比高起到传染源作用;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14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三、流行病学

猿、黑猩猩、大猩猩、猴等低等灵长类动物是本病自然宿主

在亚洲和非洲热带雨林中存在丛林型疫源地,主要是经过栖息于树冠伊蚊与低等灵长类之间传输、保留病毒,为登革病毒自然疫源性原始传输步骤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15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三、流行病学

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时将登革病毒传染给人或动物

传输路径

生物学传输:本病主要传输方式:雌蚊吸血后,病毒在蚊虫中肠细胞繁殖,然后穿过蚊虫中肠屏障经血淋巴抵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外潜伏期后即含有传输能力;

机械传输:雌蚊可在叮咬有病毒血症人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宿主,可马上传输登革病毒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16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三、流行病学

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登革热防控技术

第17页

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

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

三、流行病学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

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因为对不一样型别毒株感染交叉

文档评论(0)

188****51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