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docVIP

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受到各界人士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当前社会发展的特征表明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结构调整,突出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新课程认为,每门课程都具有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课改后的初中学校,逐渐改变了原先主要学科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的状况,历史、地理、生物等小学科也开始受到关注。而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具有将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的独特性,许多城市(包括常州)将初中历史列入中考范围,这就使得社会各界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前所未有地关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对初中历史的明显关注,对初中历史教师和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改以来,常州市各级部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了常州市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主力军。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历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其教学行为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初中生的心理水平表明,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在不同阶段上逐步得到发展,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探究过去、追求未来的希望。而历史知识具有的鉴往知今的作用,不但适应了学生探索的基本需要,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理性的探素精神和思维发展广阔性的品质。其次,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已经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而历史现象尽管错综复杂,但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舞台上.并具有一定的历史人物参与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这种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为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历史是一门科学,它的史论统一的特性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刻性、独创性、批判

(一)国内外关于提问的研究现状

1.国内关于提问的研究

国内最早研究提问的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意即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随后又出现了许多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来研究的教育教学著作:

(1)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著的《教育学》把“提问”作为“谈话法”。李成武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认为,“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间的谈话,让学生自己得出,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提问法’、“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最早使用谈话法的是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2)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技术技巧来进行研究。如张武升一在《教学艺术论》中专节“问答的艺术”来讨论提问的艺术性问题。

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而:

第一,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师生间的“对话”上。如瞿保奎等编写的《教学理沦》、钟启泉译的《教学原理》等。

第二,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如2004年隋晶在《中学历史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指出:设计历史问题时,应遵循的优化原则是目标鲜明、激发兴趣、选准时机、培养能力;设计的问题的主要类型有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归纳提问、综合提问;无论设计的问题多么巧妙,教师都要掌握提问的技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文章接着阐述了提问的艺术,即课堂提问中的七项忌与宜和有效提问的技巧,有效提问的技巧包括:第一,考虑程度,准确把握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第二,类型多样,提出适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各种类型的问题;第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问;第四,耐心细致,控制等待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余地;第五,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恰当的评价。2.国外关于提问的研究

国外对课堂提问研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转载请注明出处。瑞格从提问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较为全面的研究。

贝拉克(Belarck)通过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2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