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参评论文

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摘要: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不仅是抽象的、而且还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那么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如何才能让极具上述特点的数学课堂充满乐趣,让孩子爱上数学,乐于学数学并从课堂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抽象,严谨,乐趣,课堂。

《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空间思维、抽象思维的学科,它可以让人类在思考方式的冲突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但数学课堂总是与生硬、抽象、乏味无趣等联系在一起,这无疑会给年龄小,天生活泼的小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抵触情绪与不和谐氛围。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好奇的话,就会积极主动,愉快的参与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元素,智力因素,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愉快地探索。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呢?下面本人就结合日常的教学案例,谈几点感想。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

学习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导入部分进行精心、细致的设计,用别出心裁的语言或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学《鸽巢原理》一节时,导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我说)老师有“料事如神”的本领(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你们信吗?听到这学生都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我,兴奋地说:啊!

真的吗?(我说)不信我们一起变个小魔术(用魔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这样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规则是这样的(一副牌去掉大小王还有52张,参与的5个人每人随便抽一张)不用看我都知道至少有两为同学抽到牌的花色是相同的(此时学生睁大了眼镜,一眨不眨的看着我),然后我再选五位学生抽牌并让剩下的学生根据抽牌的结果判断老师的说法是否正确(面对此情此景,学生说:老师真神了!一个个激动的高举小手,跃跃欲试)。最后我说,其实刚才的魔术中润涵了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大家想知道吗?这样一来就将小魔术作为新课的切入点,刺激学生的兴趣,也利用这个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究热情和求胜心。

二、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持续激趣

魔术导入只能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教师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采用有效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孩子提供充分挖掘知识内在魅力的动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鸽巢原理》例1时,我说:我还料定:把4支笔放在3个笔筒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有2只笔。

相信吗?这时学生们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应该是正确的吧),课堂气氛即紧张又活跃,孩子们不仅认真思考,大胆猜测,并且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操作来验证老师的说法。至此,学生们不仅对《鸽巢原理》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动脑,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良好习惯和协作能力,让孩子们从合作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三、教学中层层设疑,引发持续探讨。

学习中的:“想法”源于怀疑,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开始思考的出发点。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契机,适时提出各种疑问,使学生对知识的探讨兴趣达到起伏,时刻处于紧张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教学《鸽巢原理》例1后,我接着问:能不能这样说“只要把(n+1)支笔放进n(n不等于0)个笔筒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了2支笔”?那么,如果把7支笔放进5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了几支笔?为什么(此时孩子们一个个凝眉思考、热烈讨论)?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了2支或3支笔的2种情况发生,从而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

最后问:将9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呢?这样形成持续的兴趣,逐步发展,达到再度引发思考的目的。直至让学生自己发现鸽巢问题的规律(至少放的支数=商+1),从而在愉快地学习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合理使用学具,顺利完成抽象到直观的转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课堂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感觉往往是单调的、枯燥的,尤其是对规律的发现和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规律’,而动手实验符合这一规。通过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能够通过大量的直观形象事物,形成感性认识,进而形成知识表象,再通过进一步的探索来发现数学原理及规律。例如,我在教学鸽巢问题的例1时,就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摆小棒的实验发现鸽巢问题的规律。通过4种不同放法(一个笔筒里放4支,其他2个笔筒不放;一个笔筒里放2支,其他2个笔筒里各放1支笔;一个笔筒里放3支,一个笔筒里放1支剩下那个笔筒里不放;2个笔筒里各放2支笔,剩下那个笔筒里不放)的比较掌握规律。并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