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危重症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第1部分:目标温度管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成人危重症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第1部分:目标温度管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人危重症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第1部分:目标温度管理》编制说明

一、目的意义

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temperaturemanagement,TTM)是

应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把体温快速降到既定目标水平,并维

持在恒定温度一段时间后缓慢恢复至基础体温,并且避免体温

反弹的过程。其中诱导的轻中度低温(28℃~35℃)治疗,是

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的温度范围。目标温度管理的作用分别体

现在脑保护和全身保护上:它通过降低脑代谢,保护血脑屏障,

减轻脑水肿,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对缺氧的耐受性;它还可以减

轻氧化应激,抑制免疫反应,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改善细胞内

外酸中毒。目标温度管理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且无绝对禁

忌症,仅年老体弱、严重低血容量性休克、遗传性凝血功能异

常和疾病终末期患者需酌情慎用。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体外

循环术中的脑保护、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颅脑损伤、神经系

统损伤和各种高热状态等。

自2015年美国提出“目标温度管理”的概念后,国外陆续

制定并更新各项相关指南和共识,并在临床的应用率高达

20%-69%。但国内目前仅有部分专家共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

—1—

指南,且临床应用率仅为6.3%。另外,目前国内的专家共识还

存在以下问题:

1.治疗时机未统一:低温治疗的研究报告都在强调低温时机

越早越好。有研究显示颅脑损伤6h内开始目标温度管理,心脏

骤停患者在8h内开始目标温度管理,但部分院外患者无法准确

判断发病时间,且时间超出多久会失去救治机会无明确指示。

2.最佳目标温度未统一:2015年AHA指南发布前,人们倾

向于将目标温度控制在32℃~34℃,指南发布后则倾向于

32℃~36℃。而中国2016年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

推荐CPR后目标温度为35℃~36℃。最佳的目标温度存在许多

争议,可能随着不同疾病种类,不同的病情发展和并发症的发

生与否而不相同。

3.治疗持续时间未统一:研究显示心跳骤停的患者目标温度

管理至少持续24h;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维持至少48h,急性缺

血性卒中及热射病患者维持24h-72h,但也有学者认为重度颅脑

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最佳时长为5d。

4.复温的速率未统一:复温期是目标温度管理的另一个“高

风险”阶段,复温速率不应超过0.50℃/h。而心跳骤停后目标

温度管理专家共识建议心脏骤停患者复温速率为0.25℃

~0.50℃/h,颅脑外伤患者0.25℃/h,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

0.5℃/4h。

—2—

5.复温后的体温管理时间未统一:《心跳骤停后目标体温专

家共识提出》复温后仍需控制核心体温在37.5℃以下,至少持

续72h。《2020年中国心脏骤停后脑保护专家共识》建议维持

体温管理至少48h避免“反跳性高热”。

因此,本地方标准旨在建立规范化的目标温度管理操作流

程以指导临床实践,建立全方位的阶段性监测与规范(诱导期、

维持期以及复温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目标温度管理的作

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目标温度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

有效性,最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保证护理安全,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任务来源

根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2年度江苏省地方标

准项目计划的通知》(苏市监标〔2022〕192号)有关要求,我

中心负责牵头组织起草2022年度江苏省地方标准项目计划中的

第292项《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经过标准起草团队深入调查研究以及多次编写组成员讨

论,一致认为临床专科建设是国家卫健委“十四五”期间重点

推进的内容之一,重症专业又是其中最受关注和重视的专科。

目前重症医学专业常见和关键诊疗技术类别和编码比较明确,

重症护理关键技术覆盖率广、重症护理关键技术能力(含ICU关

键技术患者占比)可以作为高优指标来评估临床专科能力。为

—3—

进一步规范全省危重症护理关键技术,提升危重症护理质量,

结合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等属性,向省市场监督管

理局申请将《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调成《成人危重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