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历史中心的儿童:“儿童观变迁”视域中的陶行知“儿童哲学”解读 论文.docx

走近历史中心的儿童:“儿童观变迁”视域中的陶行知“儿童哲学”解读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走近历史中心的儿童:

“儿童观变迁”视域中的陶行知“儿童哲学”解读

[摘要]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中所凸显的“儿童哲学”与儿童观的世界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儿童观变迁的世界历史发现,其经历了宗教理性下的漠视生命和鞭挞规训、启蒙理性下的物质趋附与“小大人”、后现代理性下的价值重构与“儿童哲学”三个阶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正是儿童观的这一世界性发展在中国大地上的本土性体现,其“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民主教育”等思想分别突破了宗教理性和启蒙理性下的“教师权力”“知识权力”“社会权力”,既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又体现了后现代的批判价值,使得人们在中国大地上真正地“发现”了儿童。落实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重视“对话”“身体”

[关键词]陶行知;儿童观;儿童哲学

一、引论

陶行知是中国20世纪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核心是“生活教育”,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背后,其实隐藏着陶行知对儿童的人文关怀,可以说,是对儿童的教育爱支撑着陶行知的各种办学实践。1939年7月,为了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他甚至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苦心兴学。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

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0.

二、儿童观的世界历史:从宗教理性、启蒙理性到后现代理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儿童观也随着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的发展而发展。纵观人类观念的发展史或言理性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理性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宗教理性(或神话理性)、启蒙理性和后现代理性,其对应的社会形态分别是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其中,伴随着理性的发展,儿童观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宗教理性下的儿童观:漠视生命与鞭挞规训

宗教理性表现为一种非人本主义或异化人本主义的理性,以神、封建教条等非人化的因素为主导的理性,是一种非自主的独断论理性。在宗教理性阶段,人们崇拜的是神或抽象化的人,缺少对人之本体的观照,因而也缺少对人之生命的敬畏。在宗教理性阶段,神是世界的主宰,超越了人本身。在古代东方,君权凌驾于神权之上,在东方君权代替神权作为人权的统治,同样表现为对人之生命的漠视。

在这种宗教理性的统治之下,“原罪说”主掌着当时西方人的思想,因而人们认为孩童生来就是有罪的,必须用鞭打来规训其恶性。当时的人们甚至认为有身体缺陷的儿童不配拥有生存的权利,在以身体和力量为崇拜的古罗马帝国,生来就有缺陷的儿童会被处死。因而,在宗教理性阶段,人们对儿童也就缺乏生命的观照,更不用说人文关怀了。

(二)启蒙理性下的儿童观:物质趋附与“小大人”

启蒙运动带来的“现代性”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福报,使世界思想中心从“神”转移向了“人”,但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与层出不穷的自然科学成果不断地得到应验,人们突破了封建教廷的桎梏的同时,转向了对自然规律、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至上膜拜,理性成为了新的“封建教廷”。人们在这种过度理性的支配之下,在自然科学、机械化生产的影响下,热衷于寻找世界的确定性,寻找万物的普适规律,寻找“目的—手段行为范式”的效率性。启蒙理性也由此僭越到了本不属于它掌管的领域,从而占领了人类精神的全部。这种“现代性”的僭越也将人类卷入了新的危机与灾难,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道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言:“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这种唯一能够打破神话的思想最后把自己也给摧毁了。”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启蒙理性的世界完全是一个成人的世界。儿童的世界里没有工业、没有生产、没有科学、没有理性,儿童在以理性为主导的价值秩序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理性不成熟的“小大人”。他们被期望早日长大,参与到工业生产之中,参与到自然科学规律体系的建构之中。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等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悄然蔓延开来,因而工厂招募童工也是常有现象。据历史学家估算,在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工厂中有40%的工人是儿童。迪安·韦布

迪安·韦布.美国教育史:一场伟大的美国实验[M].陈露茜,李朝阳,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133.

(三)后现代理性下的儿童观:价值重构与“儿童哲学”

哲学家们对“启蒙理性”的怀疑一直在持续,尼采于19世纪末对“现代性”发起了总攻,主张建立新的关注人的生命意义的哲学。尼采的哲学思想激荡出了以彻底反传统、反理性、反整体性为标志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王岳川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51.

就在19-20世纪以后的哲学家们对启蒙理性的一再批判之中,儿童阶段的生命价值被彻底重估。启蒙理性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普适性,后现代理性追求主观性、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