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书笔记: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pdfVIP

高三读书笔记: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三读书笔记的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

讲》,欢迎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

艺术,诗词以言志表情谊,是汉字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华夏文明传承千年

的艺术瑰宝。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闪烁的霓虹灯下,在车水马龙的道

路上,难免私欲扰心,心智枯寂。那就让我们沉浸于唐诗宋词的柔美中,和潜伏

在各个时代里的深邃的灵魂,剪烛西窗,把酒夜谈;和流淌在各个情景中的深刻

的文字,相互交融,倾诉生平,在静美的夜色中盛开一树芳华。

而通过阅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让我们更好的在诗词的海洋中

徜徉,探寻到蕴藏在诗词中一种古朴,本土的美感,宛如在寂静的江南小城中走

过斑驳的青石板,走过弯弯的小石桥,在绵绵细雨中嗅到淡淡的芳香。

她说,我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伴随着我的苦难,给了我理想给我力量

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一个北京的书香世家,在父辈的

耳濡目染之下,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尤为热爱。17岁时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此时的她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注定此生

与诗书相伴。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任客座

教授,她将西方的文学论融入中国诗词教学研究之中,学贯中西,自成体系。1979

年,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叶嘉莹,毅然选择回国教书,已至花甲之年,治学仍然仔

细严谨,兢兢业业,将泉泉诗意注在诗中。她说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不是说要看破

红尘,但有时候我们确实要看破一些纷纷扰扰,获得更大的精神的自由,代价是

不得不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而且在苦痛中要支持着不能够倒下去。

中华文化传统中胸怀理想的文人,在精神上往往也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道远的士人。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如果眼见着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日

渐消亡,作为一个深知其价值和意义的人,难免会有一种难言之痛。叶嘉莹心怀

这痛苦,担万任于双肩,脚踏实地地做着传承与开拓的工作。

余虽不敏,但余诚矣。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一般来说,

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

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

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下面我分别从叶嘉莹先生笔下的柳永,冯延已和苏轼,来深入探究这本书。

几曲别歌断柔肠——柳永

“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杨柳岸,晓风残月。”

细碎的光阴,沧桑的故事。红尘深处,总有云烟聚散,花落寂然。是谁的离

别轻叹了岁月流逝,寂寥了漫漫长夜,婉约了此去经年,淡然了心之忧伤。

叶先生说,因为他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

会所摒弃了。以前一般词人所写的相思离别是从女子的角度写,柳永是从男子的

角度写的;而且,因为是在外的游子,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结合了志意的追

寻。

如柳永的经典之作《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全篇由离情为线,贯穿全篇,先点出秋天,再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

想经年。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泪眼的船边,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又到

晓风残月的远方。用这样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将真挚的感情体现的淋漓尽致,字

字未提离情,却字字均含离情。

无论从勾勒环境,还是刻画情态,还是遐想未来,柳永似随手一写,便写出

了虚实相生,曲处能直,密处却疏,全篇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叶先生又提到,柳永平生都是不幸的,不得意的。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

性情及他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而由于这样的原因,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

新的开阔的境界。把词里的感情从“春女善怀”变成“秋士易感”。中国有一个

“秋

文档评论(0)

178****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