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散文选》
关于整本书阅读,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早就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像以往和现在的办法。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遗憾的是,叶老的主张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在语文课程中加以落实。新课标的落地,从顶层设计层面将整本书阅读高度化、课程化,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整本书阅读时间不够、阅读质量不高、教学落实乏力、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依然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直面的重要挑战。
面对经典作品,即便是由教材编审专家精心筛选的经典名著,很多学生依然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去主动阅读。对经典缺乏基本的了解与认知,同时也对著作者缺乏敬意与向往。以《朱自清散文集》为例,《春》《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分别被选入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但是老师在向学生讲授这些单篇的作品时很少向学生系统地介绍朱自清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导致学生对朱自清个人的了解停留在很浅的层面,对他的文章也止步于单篇文字本身。
其实,朱自清的散文,没有晦涩的典故、无端的呻吟、空洞的呼号,阅读时没有语言上的隔阂,没有情感上的障碍,也不会受到思想上的“碾压”。我们完全可以将其阅读过程当成一次与“美”的邂逅、与“真”的相拥。当然,想要读懂朱自清,还是要有一些方法和策略的。
首先,通读时要做到“三有”,即:
有文体意识。散文不同于小说戏剧,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它是作者通过撷取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或平淡的小事,从小处着墨,让情感慢慢浸染,在纸上和读者心里层层荡开。通读时,要注意从作者笔下看似“散”的文字中,品位其凝聚在文中“神”和“情”。
有作者意识。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他经历了大清王朝的覆灭,参与了“五四运动”,见证了“大革命”的失败,出国留学漫游欧洲;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学生一起南迁昆明,组建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又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累累罪行。他的思想在随着见闻和经历的丰富不断趋于成熟,他的文风和笔触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通读时,脑海中要有作者这个“人”。
要有审美意识。朱自清散文是五四时期公认的白话散文典范和现代汉语的楷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读他的散文会感受到诗的韵律美和画的画面美,有神韵、有情致,自然清雅。作者用他的慧眼观察美,用他的本心感受美,用他的文字表达美,通读时,我们应尽量随着作者的文字想象和品味他所表达的美,也要尝试去理解其散文本身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
其次,精读时要做到“四要”,即:
调动自身文学知识储备。读《荷塘月色》要知道散文贵形散神聚,《春》一文看似只是作者的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细细读来却是“盼春——绘春——颂春”一气呵成,从局部到整体,从客体到主体活动,无不着眼于春;《蒙自杂记》以“杂”入题,文中写“小火车”“糖粥”“门对”“火把节”“南湖”“联大旧址”……所记之事可谓“杂”而无章,但是,如果联系作者来到蒙自的历史背景——“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联系文中“叫在街上走的人不忘记这个时代的这个国家”,不难发现这篇文章不是琐屑的“杂”,作者的每一步、每一笔都深深地牵挂着民众和民族的命运。这是我们读散文时要去理解和领会的“神”。
要细细品味散文的语言。朱自清的散文雅俗共赏,极富自然、通俗、活泼、风趣之美,而且口语化特别明显。读他的散文,你会明显地感觉到他尝试在跟你对话。《温州的踪迹里》他这样写树上的八哥,“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在和你对话,完全是平日里谈话的口吻,他要带着你来到这月下,指引你去融入这月色,此时,你俨然是他的游伴。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很轻松自然,因为他在用我们每个人都能看懂的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拉近与你的距离。用他自己的话讲“用口语体为的是,才让人容易懂……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重庆行记》中他这样写:“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一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淡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这情形,不像是作者写出来的,倒像是作者坐在你面前跟你念叨着日子里的家常。
要打开自己的情感开关。文学也是人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背影》中那一次次的泪水盈满眼眶,是父子间情绪的纠结与释然,是作者逐渐打开心结与父亲“和解”的心路历程。《我所见的叶圣陶》中那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是作者珍视友情的真实表达。《给亡妇》中那一声声的哀叹,妻子健在时的那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犹在眼前,这是他对已故妻子的无限思念,是他们伉俪情深的再现。读朱自清散文,我们要打开自己的心扉,不要刻意控制我们的情感,让自己的情绪与朱自清的喜怒哀乐同频共振。
要观照生活本身。生活本就是一本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