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篇一: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

(《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

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

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

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

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

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

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

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

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

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

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

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

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

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

“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

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

“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

“深思慎取”的态度。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

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

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

署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

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

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

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

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6、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

(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从文章结构梳理出其主要写作手法:因事见理。

三、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因此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

说,这样的游览本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

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

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

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

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

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

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后来人借

鉴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篇二: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

家.晚号半

文档评论(0)

133****77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硕士研究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