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发展高新农牧业的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农业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
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
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全国14亿人口的粮食、肉类、
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等,共20.33万吨,除少数年份为调剂
品种而有进口外,都来自本国农业。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
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
基础。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也占很大比重。同时,农村和农业生产
部门还是中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
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
占主要地位。
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
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也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
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据中国农科院估算,我国农业总产量中科技进步
的贡献率由1972—1980年的27%提升到1981—1985年的30%~
40%。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中国农
业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农业的地位:
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以土地资
源为生产对象,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高度
的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
化、工厂化等积极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我国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
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科学论断指出:大的建设规模,不
仅在农业遇到灾荒的时候负担不了,即使在正常年景,也维持不了。
农业的作用
一、从传统意义上讲,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食品的供给和工业原材料
的供给。
二、服务城市的农业,要求大城市既要抓好“菜篮子”,又要抓好“米
袋子”,特别是地处粮食主产区的大城市要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三、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涵养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就谈不上生态环
境的保护和改善,这一点我们过去认识不够高,今后要更加注重稻田作
为湿地、麦田作为绿地、果园作为园地的生态作用。
四、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以品牌推进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信誉和效益。
五、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同时还要顺应现代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六、要注重农耕文明的传承,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农耕文明。只有这样,才
能让城市居民记得住乡愁。
农业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
产品。农业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
食品、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
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指什么,有哪些实际内涵?
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空口号,这里包括了国家农业发展战略性思考
和转变,具有实际的内涵。
为什么要提出高质量发展?
先说这种提法的由来,为什么要提出高质量发展,这有助于我们透彻地
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涵义。
1981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
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简单地说就是物质文化产品总体上供不应求,在供给数量上满足
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全力解决的是从无到有、从
少到多的问题,是追求速度和数量发展阶段。
在农业上,主要追求高产量,吃饱最重要。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017年党的十
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做出了全新的论断,提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人民生活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即将达到全
面小康。从物质需要来看,人民从原来满足于“吃饱”“穿暖”,转向
提升为追求“吃好”“穿美”“有身份”。从文化需要上,不是有的看、
有的玩就行,开始追求心灵感受、精神共鸣、心智愉悦。城乡居民对优
质绿色农产品、优美生态环境、优秀传统文化,对食物、环境、精神、
文化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更加迫切,
大路货卖不掉,好东西买不到。一句话,全社会的物质文化供给和需求,
已经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