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4年3月保定学院学报Mar.,2024
第37卷第2期JOURNALOFBAODINGUNIVERSITYVol.37No.2
D01:10.13747/j.cnki.bdxyxb.2024.02.010
“法”与“悟的会通
谢榛诗学创作论探析
汪坤梅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谢榛在《四溟诗话》中继承了前人的“法”“悟”观念并加以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二者的内涵,形成
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谢榛提倡师法盛唐,对诗歌创作的结构、声律、用事等规定了具体的门径,同时强调了
“悟”的重要作用,认为“法”与“悟”不可偏废。“法”是实现“悟”的途径,“悟”是成就“法”的关键,二者相辅相
成,从不同层面展现了谢榛的诗学宗趣。
关键词:“法”;“悟”;谢榛;《四溟诗话》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志码:A
“法”与“悟”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自宋代以后,论诗者无不言“法”“悟”。至明代,以
“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诗论家对“法”与“悟”进行了更为深人的阐发。“前后七子”所倡导的格调论
旨在为各体诗歌确立一种典范性的法度,有关“法”与“悟”的论争亦贯穿于其复古诗论中。谢榛为“后
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中。作为复古阵营的一
员,谢榛极力声张诗歌的法度规则,涉及诗之字、句、结构、声律等方面,具有全面且精细的特点,既体
现了其对前代诗学传统的继承,也融人了其独到的审美见解,形成了系统的诗文法度理论。谢榛对
“法”与“悟”的阐释,不仅是“七子派”诗论内在矛盾的反映,更是明中后期文学思潮嬉变的先兆。
一、谢榛诗论中“法”“悟”观念的来源
盛唐以来,“法”与“悟”的问题向来为诗论家所重视,二者通常是针对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方式而发
的。概言之,“法”是诗歌艺术规律的具体显现,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体格声调特征进行提炼总结,从而形
成一定的法则和技巧,供学诗者摹习领会。“悟”则是个体自觉性的、直觉式的心灵体验,通过对作品的
涵泳体会,在瞬间获得审美层面的升华。“法”可以诉诸具体的语言形式,而“悟”是一种不可言状的心
境体会。
诗法是历代批评家长期争论的问题,甚至“就现有文献来看,中国诗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法,即关于
诗歌写作的法则和技巧”。“法”的基本精神为“严”,字句酌即是“法”,其所体现的是锤炼的态度。然
而,古人写诗往往遵循儒家的诗教精神,讲求“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2,主张直写胸
次,率性而作,故对诗法往往不甚讲究。前人论诗,唐宋以前均着眼于六义四始、诗序诗义、诗教话训。
收稿日期:2023-06-14
作者简介:汪坤梅(1998-),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67
保定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人们在进行诗创作时,也许会下意识地运用一些比较固定的方法,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诗法概念。直
到唐代,诗歌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各体具备,诸法并存。当时已有成型的诗法论著,如署名王昌龄的《诗
格》皎然的《诗式》、署名白居易的《金针诗格》等,多论近体诗的创作规则,着眼于诗歌的形式技法,整
体较为琐碎。唐代诗人中,杜甫是创作上的法度意识自觉者,其诗如: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书记》)[314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偶题》)131542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310
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对诗歌法度的重视及其对句法锤炼的追求与讲究。宋人对诗歌法度进行了更为详
细的讨论,李东阳有言:“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
偶雕琢之工,而天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初级会计持证人
专注于经营管理类文案的拟写、润色等,本人已有10余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文案功底,尤善于各种框架类PPT文案,并收集有数百万份各层级、各领域规范类文件。欢迎大家咨询!
文档评论(0)